图为:公益行动:携手对抗艾滋病
第二天,刘俊青自发地跟大家一起走到武汉光谷书城,向来往的市民宣传预防艾滋病知识,以迎接世界第十七个艾滋
病宣传日的到来。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情况不容乐观,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缺乏了解。特别是象刘俊青这样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更是相当有限。
大学生在回答“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与HIV(人体免疫缺损病毒)是否有区别”、“HIV感染者外表看起来是否和健康人一样”、“AIDS是否可以有效预防”等问题时,分别出现了高达48.4%、46.5%、35.5%的错误率(答案均为“是”)。仅有16%的同学能够写出艾滋病的医学全称;还有5.2%的同学表示“没有听说过艾滋病”。
虽然大部分大学生知道性交、血液制品、污染针头、母婴均可以成为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但对具体的细节却知之甚少。很多大学生并不知道艾滋病分为急性感染期、潜伏期和发病期三个阶段,大部分大学生不知道皮肤和黏膜破损也可能导致传播,同时不知道采用何种方式可以有效预防艾滋病的传染。
此外,有38.7%的同学认为握手、拥抱、共餐、共用厕所、共用游泳池和公共电话等会传染艾滋病;有47.1%的大学生认为蚊虫叮咬会传染艾滋病;近三分之一的同学认为正确使用安全套不能预防AIDS/HIV或回答说“不知道”。
对艾滋病人既同情关爱又恐惧排斥
“如果你身边的同学出现了艾滋病患者,你会怎么办?”面对笔者提出的这一问题,很多大学生感到很意外,不知如何回答。在他们看来,“艾滋病离我们挺远的,我们都是大学生,又没什么不良的生活习惯,怎么会感染上艾滋病呢?”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周小虎较早从网上看到了媒体有关朱力亚感染艾滋病的报道。为引起同学们对艾滋病的重视,他把报道粘贴到校园网的BBS论坛上。很快大家就纷纷回帖响应,该帖迅速升至当日的十大热贴之首。周小虎对朱力亚的命运感到惋惜,但更多的是愤怒:“为什么一个对生命如此执着、对爱情如此向往的女孩子会遭到命运的戏弄呢?我鄙视那个该死的巴哈马人,一个负责人的男人只会让他深爱的女友活得快乐,而不是把他推向生命的终点!”
外语系女生刘婧对朱力亚的遭遇深感同情,她很钦佩朱力亚袒露自己病情的勇气:“我们学外语的女生有更多的机会跟留学生交往,也有不少女孩子跟留学生谈恋爱。她们有的想出国,有的只想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但在交往中,发生未有保护措施的性行为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朱力亚用生命给了人们一个教训。如果我的身边出现了‘朱力亚’,我不会歧视她,相反我会帮助她。但我会感到担忧,希望她能搬出宿舍,对自己负责,也对我们负责。”
我们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艾滋病人的态度比较宽容,来自城市的大学生能够给予更多的同情。87.1%的大学生认为“艾滋病人值得同情”;87.7%认为“艾滋病人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关怀”;89%表示“愿意关心、帮助艾滋病人”;还有71.6%认为“医生应该为艾滋病人的病情保密”。
但是,大学生对艾滋病人同情、关爱心理的另一面是恐惧、排斥。虽然绝大部分被调查大学生认为艾滋病患者值得同情,也愿意关心和帮助他们,但有趣的是,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对艾滋病感到担忧和恐惧;41.90%明确表示“艾滋病患者需要隔离”;35.5%认为“艾滋病人应当退学或退职”;47.1%表示“不愿意与艾滋病人一起工作”……
不难发现,虽然大学生对艾滋病患者能够给予同情和关怀,但却不能做到真正的“关爱”,对艾滋病人的歧视和排斥依然存在。从感情上讲,大学生认为艾滋病患者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痛苦,遭受社会的排斥,本应予以同情,但前提是“患者要离我很远”。当身边真正出现了艾滋病人时,却“不愿意与他们一起工作”,“希望他们退学或者退职”,甚至宁愿与其“断绝交往”。
造成这种偏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大学生对艾滋病缺乏了解;艾滋病无法治愈的事实;媒体不负责任的报道;社会对疾病、死亡、非法使用毒品和静脉注射毒品的恐惧等。
艾滋病知识主要靠“自学成才”
调查走访中,同学们纷纷反映,自己有限的艾滋病知识主要是靠“自学成才”,学校没有提供任何有关艾滋病知识的讲座,也没有组织大家学习了解预防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我们渴望老师、医生、健康教育工作者能够给我们提供更权威的预艾知识,而不仅仅是我们从媒体那里得到一知半解的答案”。大三男生刘振华说。
刘振华的想法在大学生中非常具有代表性。我们发现,大学生在对艾滋病知识的需求和获得途径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称现象。调查显示,大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有79%来自电视、广播、报刊书籍和互联网,其余的依次为宣传栏、课堂、家庭成员等。
一方面,媒体的开放、方便与信息快捷的确为大学生获得艾滋病知识提供了便利;但另一方面,开放的媒体在报道中也难免存在着失真和误导的可能。因此,如何正确利用媒体的宣传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