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22岁女大学生朱力亚
6月初,武汉某高校外语系22岁女大学生朱力亚,在其巴哈马籍男朋友离开武汉回国治疗艾滋病之后,发现自己不幸被传染上艾滋病。这
是“中国艾滋病群体中,目前惟一有勇气公开自己病情的在校女大学生。”这名“活泼快乐、有着优异成绩”的女大学生,“被HIV病毒迅速地推向了她生命的深渊”。
悲剧令人心痛,更让人困惑:作为掌握先进文化知识的大学生,她为何如此缺乏安全性行为知识?防艾意识又为何如此淡薄呢?
为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性观念及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程度,笔者调查采访了武汉地区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四所高校共155名大学生。调查表明:大学生的性观念逐渐开放,对性行为的态度也更加积极健康,但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人的同情、关爱心理与恐惧、排斥心理并存,其性观念的开放与艾滋病防范知识的缺乏形成鲜明对比。
安全性行为成大学生迫切之需
“关于能不能发生婚前性行为这件事,我和我周围的同学都看得很开,我们认为如果两个人的感情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话,发生婚前性行为是很自然的事情。这既是生理上的需求,也是爱情的需要。”电信系大四男生张聪说。
他说:“大可不必把大学生的婚前性行为看得过于神秘,或是伤风败俗。大学生都是成年人,正处于精力旺盛的年龄阶段,而且国家也允许在校大学生结婚,大学生能否发生婚前性行为,完全是一个个人选择的问题,旁人不能横加指责。我们班上有一对恋人大二就曾在校外租房,他们之间的感情一直很稳定,工作也找在了同一个城市,大家还很羡慕他们呢。”
中文系大三女生小雨的男朋友跟她是高中同班同学,男朋友在武汉另一所大学读书,两人在高中时就确定了恋爱关系。今年寒假,小雨到男朋友家拜年,由于玩得太晚,男朋友的母亲挽留她住宿。晚上,男朋友的家人早早睡觉了,把小雨两人单独留在男朋友的卧室里。后来,小雨听男朋友讲,男朋友的母亲不时叮嘱他们要注意少吃药,免得到时没办法要小孩。
小雨呵呵笑道:“谁还那么老土吃避孕药啊,我们是用避孕套了,既安全又方便。我不拒绝婚前性行为,但要是安全性行为。”小雨说:“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比较普遍,这是不可否认的事情,要不然为什么每到周末,学校外面那些钟点房的生意就异常火爆呢?但我们也不希望媒体过分炒作,把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妖魔化。”
性行为是艾滋病三大传染途径之一。作为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发生未做任何保护措施的性行为便成为感染艾滋病最主要的原因,如前文提到的艾滋病感染者朱力亚与外籍男友在一起时,就“几乎不使用安全套”。
中南大学医学院艾滋病防治实验室曾在一份调查报告中表明:过度开放的性观念有可能成为大学生群体中艾滋病传播的高危因素。
笔者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性观念逐渐走向开放,但对性行为的态度是积极健康的。59.40%的大学生表示不赞同“婚前性行为”;82.6%不赞同“婚外性行为”;80%不赞同“拥有多个性伴侣”;80.6%的人反对“一夜情”。
同时,笔者在对调查者的性别、年级、籍贯进行分类时发现,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在对婚前性行为持赞同或无所谓态度的40.60%的大学生中,男性占到了70%以上;而承认有过性经历的20%的大学生中,有75%为三、四年级的大学生。
尽管与女生相比,男生更多地赞成婚前性行为,但世界权威调查机构资料却显示,少女是艾滋病的高危人群。例如,在非洲肯尼亚西部的调查表明,15—19岁之间的少女有25%感染了艾滋病毒,而同一年龄段中男性的感染率仅为4%。在赞比亚的调查中,少女的感染率是男性青少年的3倍。因此,作为女大学生,加强对艾滋病的认识与预防,慎重对待婚前性行为就变得尤为重要。
多数大学生对艾滋病一知半解
刘俊青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管理学院的一名大一新生。来自农村的他第一次对艾滋病有着强烈的印象,源自于他所在年级党支部举办的一次大型的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活动。
2004年11月27日,在预防艾滋病知识的活动现场上,刘俊青被同学们精心收集的展示艾滋病患者的图片深深震撼了。照片上艾滋病患者瘦骨嶙峋的身体,哀伤无助的眼神,以及发病时痛苦扭曲的表情,无不让他感到生命的可贵。特别是河南上蔡县“艾滋村”里小孩的生活困境,更让他真切地产生了渴望帮助别人的冲动。活动现场人头攒动、师生驻足签名的场景,组织同学胸前佩戴的红丝带,都让他感到自己有责任多了解艾滋病知识,向周围人、向家乡的农民宣传预防艾滋病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