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 正文

那城,那事,那人——青岛建置120周年(五)

来源: 2011-05-05 14:18:04

   

    崂山的旅游开发 □ 张 晔

    ■德占时期,德国人修建开通第一条通往崂山的旅游线路、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旅游汽车营运线路,并开通夏季海上旅游航线。

    ■30年代,当时的政府部门在崂山整修道路,划分风景区,保护、修缮和增设旅游配套设施,大力宣传推介崂山,增加其人文气息。

    ■新中国成立后,青岛整修太清宫、仰口和北九水景区景点,修建登山汽车

路线和步行道。1979年,邓小平登临崂山参观后,谈了对崂山开发的设想,自此崂山开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德国人的郊游地

    在德国人开发崂山之前,崂山有三条登山道路:一路自峡口(今崂山区峡口庙)东至王哥庄(今崂山区王哥庄街道办),过晓望上雕龙嘴(今崂山区刁龙咀),折而南,沿海滨直达太清宫;一路自华阴(今城阳区华阴)东抵乌衣巷(今崂山区乌衣巷)、大崂村 (今崂山区大崂),入北九水,到达鱼鳞瀑 (今潮音瀑);一路自登窑(今崂山区登瀛)东至烟云涧(今崂山区烟云涧),折而北上,历砖塔岭(今崂山区砖塔岭)、风口(今崂山景点紫气东来)、铁瓦殿(今崂山区铁瓦殿),登巨峰。

    德国占领青岛后,发现崂山的景色是东亚其他地方所不及的,认为崂山非常适合野游,适合踏青,因此积极地对崂山进行开发。1903年,德国人开工修筑台东到崂山柳树台的运营线路,全长30.3公里,宽4米,于1904年竣工通车,这是第一条通往崂山的旅游线路,也是中国第一条旅游汽车公路。1907年,德国人费理查开始经营青岛市区至崂山柳树台的汽车客运,每周两班,为青岛最早的经营型汽车客运,也是中国有记载的最早旅游汽车营运线路。崂山旅游线路开通后,为了给胶州保护地的文武官员和舰队军人提供疗养休息的条件,德国殖民当局在柳树台建设了疗养院。

    为方便游览崂山,德国人还将调查发现的16条登山道路“依次编号,用阿拉伯字镌于石上。字大逾寸,作长方印,涂以朱油,以便识别,”并画成登山图,指示游人,使游人不用引路即可登至绝顶。1912年,德国殖民当局还在海上开辟了青岛至崂山太清宫,青岛至海西、阴岛等旅游胜地的夏季海上旅游航线,这些航线的开辟,加速了崂山旅游的发展。

    “30年代来青岛必登崂山”

    30年代,市政府将青岛定位于工业、游览城市,为进一步发展青岛旅游业、提高崂山知名度,使其真正成为“海上第一名山”,青岛市政府决定开发崂山。

    一是将崂山全部划归青岛市管辖。30年代之前,在行政区划上,崂山仅三分之一归青岛市,三分之二归即墨县管辖。为了进一步开发崂山的旅游资源,1934年,青岛市政府积极争取,山东省政府同意将崂山东部、北部划归青岛市管辖,这为崂山的整体开发奠定了基础。

    二是整修道路。1928年,时任东北海军副司令的沈鸿烈主持修筑了连接雕龙嘴与太清宫的道路。1930年,青岛市工务局又修筑了王哥庄通往青岛市区的汽车路,这样就方便了游客前往崂山,由此前去崂山游览的游客日渐增多。1932年,沈鸿烈兼任青岛市市长,在此平台上他加快崂山整体建设,修建大庄路、北九水路等汽车路6条,人行道22条,并对已有公路加以整修和延长,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崂山道路系统,对崂山旅游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是划分风景区,保护、修缮和增设旅游配套设施。按照方位,将整个景区分为中部、东部、南部、西部、北部五个风景区。积极保护名胜古迹。规定:“凡名胜古寺碑文及刻石文字之有价值者,均应将牌楼碑座妥加修葺,碑文应就原形将腐朽之物清除,填以上等之朱漆,以资保存。”针对景区的具体情况,不同程度地修整相关设施。比如,丹山少山附近之道路,酌量加宽;风景亭所在地,添设石桌石凳,广植花木,再加布置;流清河择山麓高地建筑警察派出所及监工处,流清河两侧之沙滩,酌加设备,修为海水浴场,并于聚仙宫前面山麓,择地修筑旅馆房屋数间;迷魂涧添建亭榭或庙宇数间,以增风景而利游人休息。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崂山旅游的三条路线:一是南海路线,主要包括流清河区、巨峰区、天门峰区、上清宫区、明霞洞区、太清宫区6个景区。二是东海路线,主要包括青山区、华严寺区、明道观区、白云洞区、太平宫区5个景区。三是王哥庄路线,主要包括王哥庄区、鹤山区、三标山区、华楼山区、大崂区、北九水区6个景区。另外,为方便游客,每年夏季开通海上游崂山线路,游人可由青岛乘船至太清宫,游览崂山。

    四是大力宣传崂山。30年代,在沈鸿烈主持下,青岛出版了许多旅游指南之类的书籍,在当时的国内可以说是首屈一指,如《青岛导游》、《青岛指南》等等,对崂山均做了非常详细的介绍。还推出了《崂山旅游图》、《崂山游览图》、《青岛市郊图》等。

    五是增加崂山的人文气息。在开发崂山过程中,沈鸿烈认识到,崂山虽然景色优美,但比起国内的名山来,人文气息,特别是文化气息尚显不足,于是他积极邀请名人名家访问崂山,并为崂山留下墨宝诗篇,比较著名的是他邀请著名书画家、社会活动家叶恭绰为鱼鳞瀑书写的 “潮音瀑”三个大字,已成为崂山北线的标志性景点。

    沈鸿烈政府将崂山作为炫耀政绩的一个重要方面,来青的无论是政治家、还是社会名流等,都将被邀请前往崂山参观访问,出现了30年代来青岛必登崂山的盛况。

    驰名中外的风景名胜区

    建国初期,国家百废待兴,崂山开发一度处于搁置状态。配合当时开展的政治接待和外事旅游,青岛市政府下令严格保护崂山的文物古迹。

    60年代,出于战备需要,青岛建设了流清河至青山的公路,客观上使长期交通不便的崂山太清宫景区成为旅游热点。1978年,青岛市革委会整修崂山太清宫景区、仰口景区和北九水景区的重要景点和景观,修建了若干路段的汽车路线和游人登山步行道。

    1979年,邓小平来到青岛,并登临崂山参观,这成为崂山开发的重要转折点,此后,在他的关怀和指导下,崂山开发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逐渐成为驰名中外的名胜景区。

    1979年7月30日,邓小平到崂山参观,当车行进到著名景点石老人时,他面对青山碧海,对身边的省、市委领导语重心长地说:“看看这里,称得上是发展旅游的风水宝地,可是这路窄路孬,危险不安全,谁敢来这里,更不能接待外宾”。到下清宫参观时,他说:“这个地方很好,就凭这么几棵大的古树(指古柏树)就可招引很多的人”,“应该照原样加以修复,有条件对外开放,”“发展旅游事业,条件不具备,需要进一步修复”。

    这次游览中,小平关于崂山旅游的设想,引起了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很快,崂山开始了全面开发建设,1982年,崂山风景区成为国务院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并对有些景点进行整修。1989年,为加强对崂山旅游开发工作的领导,市政府在原崂山风景管理处的基础上成立崂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崂山风景名胜区的恢复建设工作。1992年,崂山被授予国家森林公园的称号。1999年,崂山风景区成为国家文明风景名胜区。2001年,崂山风景区被评为 “AAAA级旅游区”,开始步入全国一流风景名胜区行列,今天已成为驰名中外的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

    文字里的青岛旅游 □ 张 晔

    20、30年代青岛的旅游指南较多(比如,《胶济铁路旅行指南》、《青岛导游》、《青岛指南》、《青岛风光》、《青岛》),不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在全国名列前茅。这些著作对当时的青岛有诸多描述,兹摘编其中一些,以便我们了解当时之青岛。

    ●1933年,武康魏镜所著的《青岛指南》中,总结了青岛5个优点:一是德人的分区建设,使青岛市内一切设施,均能井然有条,秩序不紊;二是青岛陆路交通以城阳为锁,海道出入,则以海西岬与团岛岬之间的海面为咽喉,不若其他都市之水路四达,稽查为难也,青岛防务周密,出路为难,坏人不能轻易潜伏。三是道路整饬、环境优美,故虽居都市,实不啻置身田野,田园都市,而且工业区与住宅区相隔甚远。空气之清新,风景之佳丽,实可冠绝全国。四是商业中心区域,繁华程度,不亚上海,一切娱乐设施,无不应有尽有。五是青岛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倪锡英在1936年出版的《青岛》一书中写道:“当全国其他各大埠正是酷热难熬的时候,青岛却是十分的凉爽。那里天空永远是那么地晴好,海水永远是那么清碧,不断的海风永远是那么有劲的吹着,因此,在青岛的所谓夏季里充满着暖和的阳光,而在别处是被人们看成可怕可憎恶的,在青岛却是显得十分的可爱。阳光下普照着无数活泼泼地人们,他们都投入阳光中,做各样的运动和游戏。这不夏的青岛除了供人们避暑以外,还被人们看作是一个天然的大疗养院。”

    ●而在民国时期社会名流叶恭绰的笔下,青岛并非是“一切都好”,他在1931年写的《青岛游记》中提到的一些有关青岛现象和他个人的看法,值得人深思:“首先,青岛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垃圾随处可见,而且不能及时清运,导致臭气熏天。其次,教育落后,一般平民缺乏知识。直到30年代,青岛大多数女子仍缠足。市政府积极鼓励女职员放弃缠足,没想到竟然有人因此自杀。第三,青岛中等生活必需品特别缺乏,如酱油,并非奢侈品,而青岛当地没有酱园,要买的话,只能买日货。在青岛购买中国自己生产的纸张笔墨也很难……”

-
相关链接

上一篇:世园会:城市嬗变交响音诗 从西安眺望青岛 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