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 正文

那城,那事,那人——青岛建置120周年(四)

来源: 2011-05-05 13:50:05

    安居青岛: 让市民住有所居

    住房为民生之本。

    对中国人而言,房子绝不仅仅是安身之所这么简单,安居乐业这个词语的背后,清晰地点出了房子在中国人理想生活中的地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千年之前的呐喊既表明了中国人的安居理想,也从一个侧面说出了建房之不易。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青岛住房建设可谓突飞猛进。住有所居,宜居青岛—

—市民心中那曾经“不切实际”的幻想正一步步变为现实。短短三十多年,青岛无数的“老街坊”从低矮破陋的棚户区搬进宽敞明亮的大楼房,全市人均住房面积从1978年的3.88平方米到2010年27.42平方米,增长7倍以上。与此同步,居住环境也越来越好,完善的配套、优美的绿地,愈发宜人宜居。

    解困房让市民“住得下”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1949年。这一年,青岛迎来了新生。但在住房问题上,新生的青岛却延续着昔日的萧条。全市住房分为三类,老洋房、旧民居和散落在城市绝大多数角落的棚户区。其中,棚户区是最让人心惊的。一大家子人挤在几平方米的房子里——实际上,就是由几根木棍和破毡纸搭起的空间。到了1978年,青岛住房建设有了很大起色,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市先后建起5万套职工宿舍。现在看起来,这些被称为“筒子楼”的房屋生活似乎不那么方便,几户共享一个厕所,做饭要上走廊,但它却给无数的青岛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国棉宿舍、四方机场宿舍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进入80年代,城市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在国家提出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十六字方针下,我市在全国较早地成立了集中建房办公室,负责房屋建设,竣工完成后,由有能力单位回购再分给职工。这一时期,较典型代表要数辛家庄小区。

    1990年,在经济实力有了相当积累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了要让人民“住得下”的“解困工程”,市里为此成立了“解困工程建设指挥部”,负责工程施工建设。在“谁困谁解”的原则下,政策让利,与企业共担投资, 10523户“特困户”几乎全部得到了解决。到1993年,青岛 “解困工程”圆满完成任务。

    棚户区改造不停歇

    “解困工程”使城市居民住房有了很大改善,但棚户区和危旧房区仍大量存在,这让城市决策层寝食难安。1993年,青岛市下发文件,决定利用7年时间分两期全部完成青岛市区的棚户区(片)改造任务。据当时统计,市区需改造棚户区(片)有35处,旧房面积约88万平方米,涉及居民3.5万余户、11万余人。1994年至1997年的棚改一期工程,基本完成了居住条件恶劣、防灾能力差和影响城市形象的棚户区改造,安置居民两万余户。

    剩余棚户区改造工程毫不停歇。1998年6月5日,标志着一项为成千上万棚户区居民造福的“民心工程”正式启动,也让无数的“老青岛”欢欣鼓舞。与首期工程不同,二期工程从一开始就确定从高起点、高标准着手,要做到安置小区落成之日即是一个全新小区的开始之时。在工程设计、新技术应用、质量管理诸多方面,青岛棚户区改造都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棚户区改造工程另一个突出的贡献就是,提升了区域整体居住配套。在完成110万平方米安置用房建设的同时,棚户区改造工程还完成了20余万平方米配套公建,包括中小学、幼儿园、医院、老年公寓、大型文化广场、山水公园,并率先在青岛市大型社区建设集多种功能于一体、面积达3.6万平方米的居住区中心,为打造“成熟社区”和未来周边发展创造了条件。

    保障房和“两改”规模空前

    进入新世纪,青岛住房建设迎来了新的契机。随着福利分房取消和收入提高,青岛市民开始进入房地产市场大量购买商品房。一时间,岛城商品房市场如雨后春笋,房地产投资渠道也渐呈多样化。大家都以买上一套心仪的房子作为最大乐事。商品房蓬勃发展也提升了小区整体环境水平,绿地成为青岛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商品房市场快速成长也有力地推动了城市核心区域的扩张。借助住房建设,浮山后一带一举纳入城市核心圈。

    市场有效地解决了中等收入以上的市民住房问题,低收入市民的住房该如何解决?城市的发展要兼顾民生,要让广大市民充分享受到社会进步的成果。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2007年以来,我市掀起了规模空前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在全国率先出台保障性住房三年规划,为保障性住房指明方向。经过多年努力,我市确立了以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和商品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基本实现了“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开全国之先创立公共租赁住房制度,较好地满足了“夹心层”家庭的居住需求。

    2007年,我市还启动旧城区、城中村改造项目。截至2010年,4年时间累计启动旧城区改造项目31个、城中村改造项目46个,拆迁居民6.3万户,拆迁面积700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2281万平方米;回迁44个项目,回迁居民3.6万户。

    回望青岛住房建设发展史,我们能够探究出其核心脉络——以人为本,发展的核心目的是满足广大市民之需。在这种信念指引下,青岛住房建设事业飞速发展,走过光辉岁月。也就是在这种信念指引下,青岛住房建设必将昂首阔步,充满自信地走进“十二五”。

    “居者有其屋”,市民的这一目标已近在眼前。( 本报记者 崔 武)

-
相关链接

上一篇:那城,那事,那人——青岛建置120周年(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