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盲校出门往左拐,有一道高低不平的三级台阶,正常人上下时都不方便。徐常青摄 |
|
▲市盲校附近汤山路两侧的人行道,新铺设的路面也没有“盲道”。 |
“我想让学校门前有一条盲道,那样老师就会让我们到外面去玩了……”昨天,记者从青岛盲校一名11岁的盲童口中听到了这样的话。他告诉记者,这就是他在刚刚过去的10月15日国际盲人节那天的最大愿望。
现场
盲校门外“危机四伏”
记者昨天来到市盲校周边采访后发现,对于盲人来讲,盲校周围可以说是“危机四伏”。
在学校里,盲生在包括盲道在内的各种齐备的导盲设施帮助下,可以安全地走来走去,可校园内的盲道修到校门就被“切”断了。从盲校大门口出门往左一拐,就有一道高低不规则的三级台阶,正常人上下时都容易绊脚;刚修不久的方块地砖人行道上没有盲道,向右一拐是一道高低不平的“门槛”,再往前走就是一条多年失修的六角形地砖铺设的人行道,人行道既窄又坡,坑洼不平,更不用说盲道了。离盲校门几十米远是一处公交车站,本来就窄的人行道上站满了候车的市民,这成为了盲人经过的又一道屏障。此外,记者还看到路边不规则地停放了多辆汽车,有的汽车竟然还直接上了人行道。而距离盲校不远的刚刚修建的登州路啤酒街、附近汤山路两侧的人行道,更是全都把盲道“集体遗忘”了。
盲童
许多同学摔倒路上
昨天下午5时,正在实习的盲生杨康走出按摩中心,准备回学校吃饭。他刚出门左拐往公交车站方向走时,记者拦住了他。他刚碰到记者的身体,就连忙停住了脚步,连说“对不起”。记者说明了来意,在盲校已经呆了10多年的杨康把一肚子的苦水都倒给了记者:“我一点视力也没有,按摩中心和学校之间几十米的路是每个实习的盲生必经之路,中间就堵了个公交车站,有三路公交车都从这里经过,每天早晚上下班高峰,都有很多市民在这里乘车,我们虽然走熟了,但是难免不碰到他们,路这么窄,拿着盲杖打着别人更不好,还经常遇到乱停的汽车,这些年不知道有多少同学摔倒在这条路上。”
“我曾经几次产生了打电话反映这些情况的念头,但是拿起电话来却不知道往哪里打,就又放下了。”杨康无奈地告诉记者。
家在济宁的金国庆来盲校已经两年了,患有视神经萎缩的他目前还保持了一定的视力,所以他自然而然成了同学们的“拐杖”,很多同学外出理发、购物都是他陪同。他告诉记者,每当这时候,他就得小心翼翼地搀扶着同学过马路,模模糊糊地看着马路上的“陷阱”。“哪天我的眼睛也完全变坏了,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小金难过地对记者说。
期盼
“人性化”温暖盲童心
盲校副校长张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很无奈,她说,这些事情学校反映过,但是没有效果。这些年盲校只能实行封闭式管理,基本都住校,学生们很少外出,年纪小的学生平常几乎是“与世隔绝”,仅有的外出机会都是集体行动,由老师带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现在出了安全问题就一票否决,盲童们不同于普通人,出事就是大事。“从某种意义上说,盲道和盲杖一样,就是他们的眼睛,现在施工人性化喊得很响,但是似乎没有真正顾及到盲人们的感受。
按摩中心负责专业课的张寄岗老师说:“因为时代的局限性,原来旧六角形地砖的旧人行道没有盲道也就罢了,但是最近才铺设的新人行道没有盲道就说不过去了,只有一米多宽的人行道,还人为地设置了很多障碍。按摩中心和学校之间的公交车站只需要往不远处移一下就可以,有关部门还专门在这里设立了停车场,很多司机乱停乱放,不知道碰疼了多少盲孩子,这些小事从没有人考虑到,我们感觉很寒心。”记者王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