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码头:难见“满载而归”
市场上难寻真“海捕”,很多市民就想到渔港码头上去买,到了后发现这也并非易事。
小港码头是青岛人最为耳熟能详的渔业码头之一,如今的小港湾萧条寥落,很难让人联想到它曾是青岛海鲜市场供货量、价格的风向标。
“小时候跟父亲一起来时,小港还特别热闹,渔船还没靠岸,附近的居民就在岸上等着买海货。”到2010年前后,家住北京路的胡小姐明显地感觉到小港的繁荣已远去,“偶尔有几条渔船停靠‘歇脚’,我下楼买鱼时看到,鱼虾的个头小得惨不忍睹,一些还没有小拇指头大的小鱼挂在网上,连鱼苗都捕了,我们以后还能吃到本地海鲜么?”
记者近日来到小港发现,只有三条渔船寂寞地停靠在码头。附近居民反映,这些“渔船”基本不出海,船上出售的海货不少是盒装的。记者找到船主询问得知,这些所谓的海捕螃蟹和对虾都是从城阳等地的批发市场进的。一知情人士透露,这些船主多是外地人,他们有的是租条船当幌子,有点海捕的气息,生意好做些。“但话说回来,不出海捕鱼的船还能叫‘渔船’么?”
如果说小港的没落与莘县路立交桥修建造成的交通不便,以及港口本身卸货不便等因素有关,那么,沙子口码头的捕捞、收购量大幅衰减就显得更为典型。
沙子口码头一些收购船的“船老大”告诉记者,今年鲅鱼、鱿鱼、红头鱼等青岛近海常见鱼种的收购价,与去年同期相比几乎是 “翻着番”地增长,“9月开海后,什么鱼都少,去年在海上收一两天就能完成任务,现在运气好都得三四天,油价和人工费也是打着滚涨。”
作为青岛渔港“重镇”的胶南积米崖码头,如今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记者日前在现场看到,码头停靠着十几艘大船、七八十艘小船,工人们刚从渔船上卸完货,海货就被鱼贩子们收购一空。码头上一程姓工作人员说,附近海域常见的刀鱼较往年减少了大约三分之二,海捕鲅鱼更是面临着绝迹的危险,而在捕获量上“硕果仅存”的黄花鱼也出现了“小型化”现象。
船主沈师傅刚刚捕鱼归来,面对这次的收获——几筐小黄花鱼和小鲅鱼,他也只有苦笑的份儿:“10月份出海一次倒是能捕上个七八十斤小黄花鱼,但是个头太小,价格根本卖不上去。”出海雇工都是按年来支付酬劳,所以不出海就会“坐吃山空”,出海虽然免不了亏本,但“好歹能捞回一些(成本)”,“靠捕鱼吃饭真是越来越难了。”沈师傅一脸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