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中学部分学生肠胃不适症状原因已查明
5月25日,青岛第二十六中学发生的部分学生呕吐、腹痛、发热和腹泻等症状,经卫生部门调查分析和检验,已确定是“蜡样芽孢杆菌”感染所致。经查,系学生在学校食堂午餐时食用了前一天午餐所剩大米饭。现相关职责部门正在对该事件和相关责任人作深入调查。公安部门已介入调查。对相关责任人将严肃处理。
市南区教育局
2012年5月28日
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
一、
病原细菌学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为革兰氏阳性、需氧的芽胞杆菌,并能在厌氧条件下生长,可形成芽胞。其生长温度范围是10~48℃,最适生长温度为28~35℃,10℃以下不能繁殖。该菌繁殖体较耐热,加热100℃经20分钟即被杀死;而芽胞能耐受100℃30分钟,干热120℃经60分钟才能杀死。pH 5以下对该菌繁殖体生长发育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自50年代初Hauge报道第一起本菌食物中毒以来,引起了世界各国对本菌食物中毒的重视。我国自1973年南京市卫生防疫站报道本菌食物中毒以来,各地陆续报告了多起本菌食物中毒。本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尘埃、植物和空气中,并从多种市售的食品中检出。本菌是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比较常见的致病菌。吃进少量的本菌不会引起食物中毒,只有本菌在食物中成指数生长才会产生肠毒素。一般认为本菌食物中毒属毒素型食物中毒。 (一) 致病性蜡样芽孢杆菌可以引起食物中毒。我国自1973年首次报道进食泡饭引起的蜡样芽孢杆菌中毒以来,各省、市、自治区都有该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报告。 (二) 致病物质蜡样芽孢杆菌产生的肠毒素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物质。其肠毒素又分为致腹泻型肠毒素和致呕吐型肠毒素。蜡样芽胞杆菌在发芽末期可产生肠毒素,肠毒素有耐热与不耐热之分。耐热性肠毒素可在米饭中形成,引起呕吐型食物中毒;不耐热性肠毒素可在包括米饭在内的各种食品中产生,引起腹泻型食物中毒。
二、流行病学
(一) 季节性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以6~9月为多。
(二) 中毒食品国外的中毒食品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乳及乳制品、畜禽肉类制品、蔬菜、菜汤、马铃薯、豆芽、甜点心、调味汁、色拉、米饭和油炒饭,以及偶见于酱、鱼、冰淇淋等。国内主要是剩饭,特别是大米饭,因本菌极易在大米饭中繁殖;其次有小米饭、高梁米饭等剩饭;个别还有米粉、甜酒酿、月饼等。引起中毒的食品中可有大量的蜡样芽胞杆菌。大量活菌的存在,不仅可使肠毒素量增高,且可促进中毒发生。应当强调指出的是,发生本菌食物中毒时,中毒食品大多无腐败变质现象,除米饭有时微有发粘、人口不爽或稍带异味外,大多数食品的感官性状正常,这一点应引起我们十分注意。中毒食品之所以无感官性状的改变,是因为该菌主要分解糖类有关。
三食品被污染的原因 食品受本菌污染的机会很多,肉及肉制品带菌率为13%~2 骨膜浮肿表现,但少见。病程一般为8~10小时。国内报道的本菌食物中毒,多为此型。此型主要是由剩米饭或炒饭引起的。本菌易在米饭中繁殖并产生耐热性肠毒素。此型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与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在潜伏期、中毒表现方面非常相似,易混淆。
腹泻型 潜伏期比呕吐型长。短者6小时,长者16小时,一般10~12小时。主要表现有腹泻、腹痛。水样便,一般无发热,可有轻度恶心,但呕吐罕见。但亦有报道有发热和胃痉挛等症状。病程稍长,16~36小时。 此型主要是由于蜡样芽胞杆菌在各种食品中产生不耐热肠毒素所致。此型在潜伏期和中毒表现方面都与产气荚膜梭菌食物中毒相似,应注意鉴别。本菌食物中毒发病率较高,一般为60~100%,预后良好,无死亡。但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混合引起食物中毒时,可发生死亡。
四、诊 断 1.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有进食剩米饭史,中毒表现多为恶心、呕吐、腹痛等。 2. 细菌学检验 按检验程序必须进行菌数测定,一般的要超过105cfu/g,才有可能引起食物中毒。从剩余的可疑中毒食品与呕吐物中或从病人粪便中检出具有相同生化型和/或血清型的蜡样芽胞杆菌。 6%、乳与乳制品为23%~77%、饼干为12%、生米为67.7%~91%、米饭为10%、炒饭为24%、豆腐为54%、蔬菜水果为51%。食品被本菌污染的来源主要是泥土、灰尘,经苍蝇、蟑螂等昆虫接触带人,或因食品在加工、运输、贮存及销售过程中的不洁的容器、用具和不卫生的食品从业人员的污染,使该菌在食品上大量污染。
中毒发生的原因 多因剩饭、菜贮存于较高的温度条件下,放置时间较长,使污染于食品中的蜡样芽胞杆菌繁殖,或食品虽经加热而残存的芽胞得以发芽繁殖的条件,进食前又未充分加热而引起中毒。诸如剩饭用热水或菜汤泡;油炒饭;剩饭未经任何加热处理直接掺人新饭中;新饭即将做好时,将剩饭倒在新饭上面或埋在其中等等,都不能使剩饭充分加热,未能杀死蜡样芽胞杆菌,以致食后引起中毒。
临床表现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的中毒表现可分为呕吐型和腹泻型两类。 (一)呕吐型 潜伏期短者0.5小时,长者5小时,一般1~3小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少见,无体温升高。此外,头昏、四肢无力、口干、寒颤、结膜充血等症亦有发生。亦有人报道体温升高、手足抽搐和表现为Ⅲ型(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的两侧眶 3. 血清学试验(1)如有条件用蜡样芽胞杆菌H血清进行分型,可作为区别中毒表现类型的参考。(2)采取病人发病初期和恢复期血清,观察凝集效价。恢复期血清凝集效价较发病初期有显著升高。
五、治疗与预防控制 (一) 治疗 1. 一般无须治疗。本菌对氯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敏感,较重者考虑给予。本菌对青霉素、磺胺类等耐药。 2. 对症治疗 (二) 预防控制 1.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要实行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MP),以降低本菌的污染率和菌量。 2. 吃剩饭前应充分加热,一般加热100℃20分钟即可。 3. 剩饭等熟食品必须在10℃以下短时间贮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