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党代会报告深读:增创发展新优势
山东经济正处在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这一历史性跨越?本次党代会上,姜异康同志所作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产业机构,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创山东发展新优势。”
转型升级,绿色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山东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大省,
报告强调,加快推动转型升级,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对此,枣庄市长张术平代表认为,这是推进山东经济强省建设的关键所在。我省的产业经济发展,应把巩固优势与接长短板结合起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整体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正如报告所指出,要增强内生动力,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保持投资稳定增长。高度重视实体经济,人才和资金等要更多投向实体经济,政策措施要更加有助于发展实体经济,进一步打牢经济发展基础;要推动产业高端提升,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加快工业由大变强;还要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实施园区提升和产业集群壮大工程,增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枣庄在推进工业转型振兴上面临不小压力。张术平表示,今后他们将突出抓好枣庄高新区、鲁南煤化工基地、市南工业区改革发展“三大支点”,以此寻求工业转型升级的新突破。
同样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淄博,近年来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建材冶金、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从去年开始,淄博每年拿出1亿元资金用于扶持新材料、精细化工、新医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机电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上六大产业每年在科技方面的税收优惠,政府的资金扶持力度将每年达到近3亿元。目前山东东岳、中材高新、硅苑科技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已经崛起,成为引领淄博新型工业化的主力军。
“产业转型升级是山东经济跨越发展的根本出路,而绿色发展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邹城市委书记张胜明代表说,报告中提出要“提高生态山东建设水平,增创绿色发展新优势”,为推动邹城经济转型、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指明了道路。
邹城作为全国60个典型资源型城市之一,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得益于煤电的强力支撑,但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一煤独大”的状况没有根本性改变,资源型的产业结构、高消耗型的工业结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使邹城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上面临很大压力。加速经济转型,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已成为邹城的“命门”,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蓝黄引领,区域协调
“报告科学谋划了山东今后五年的发展蓝图,特别是在区域发展方面,提出要以深入实施黄蓝两大战略为引领,增创区域发展新优势,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东营区委书记贾瑞霭说。
作为蓝黄两大战略的叠加区,东营市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为经济社会发展打上鲜明的生态烙印,努力建设经济繁荣发达、城市秀美宜居、社会文明和谐、人民富裕幸福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突出高效生态经济特色,着力打造环渤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加强生态建设,正成为200万东营人民共同的目标追求。
今年4月,烟台市出台《关于规划建设烟台东部高技术海洋经济新区的意见》,新区规划面积600平方公里,人口70万人,海岸线长约150公里,到2015年,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将在2011年基础上翻一番。
牟平区是烟台东部新区的主战场,区委书记王中代表说,蓝黄战略的实施是全省上下期盼已久的大事,只有紧紧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启动好这“两大引擎”,山东才能乘势而上,引领转型升级,迎来新的大发展。在蓝黄两区建设中,应该瞄准高端,有序推进。比如在养马岛招商开发中,牟平不是一味选择财大气粗的巨商,而是精选理念一致、适合自己的企业,带着规划成果去招商。最终,国内旅游业领军企业华强集团投资260亿元的整体开发方案胜出。据悉,华强将采取全球招标的方式,聘请世界一流规划企业设计开发养马岛,此举有效避免了开发盲目性,也保证了开发后的领先性。
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我省近年来接连打出了组合拳。下一步,将更加凸显蓝黄“两大引擎”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推进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深入落实国家支持沂蒙革命老区政策,实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方案,初步建成日照钢铁精品基地,促进鲁南经济带发展;继续发挥济南优势,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带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区做大做强;支持菏泽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建设新的经济隆起带;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以市为单位整体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构建济南都市圈、胶东半岛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科学布局,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科技创新,机制创优
实现经济大省到经济强省的跨越,山东的传统优势不仅不能丢,反而应该进一步做大做强。如何构建现代化农业体系,已成为摆在山东人民面前的重要课题。
报告中提出,“加快高效生态和高端高质农业发展步伐,努力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与成果转化体系,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邢善萍代表对此深有感触:“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核心是建设创新型省份。增创山东农业农村新优势,作为农业高等院校,我们没有理由缺位。”
肥城桃前些年栽培面积迅速扩大,但由于部分桃农过量施用化肥农药,抢先采摘,影响了桃子的品质和效益。山东农业大学果树专家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的支持下,与当地科技部门合作,在肥城市建立精品肥城桃生产示范园,开展肥城桃精品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如今,精品果率从实行精品栽培前的5%左右上升到60%至70%。同样的地块,2006年每亩收入8000元,实行精品栽培后每亩收入15000元,到2010年每亩收入达到23000元。
作为登海种业的基地所在,莱州市早就感受到科技带来的益处。莱州市委书记李明代表说,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科技是关键。在被科技部授予“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后,莱州目前正在组建玉米育种与栽培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玉米产业技术创新产业联盟”,进一步将原有优势放大提升。到2016年,莱州市生物育种业实现产值超过30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65亿元。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威海工业新区管委会主任刘勤显代表说,“报告中提出要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这为我省众多开发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是关系到山东经济能否提质增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梳理山东经济发展路径,听各地代表讨论报告、展望发展远景,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在实现我省经济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意识,已融入各地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已成为全省科学发展的自觉行动。
增创发展新优势,山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