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上午,省第十次党代会开幕,姜异康同志代表九届省委作工作报告。报告内容多处涉及青岛,仅明确提到“青岛”的就有6处,是历来党代会报告中提到青岛最多的一次。另外,如半岛蓝色经济区、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等也与青岛息息相关。
桥隧通车利于城市资源聚合
【报告】
这是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胶州湾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等一批交通基础设施建成使用,外电入鲁
【解读】
对于胶州湾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的通车,青岛市委常委、黄岛区委书记张大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使得西海岸经济新区由原来的辅城变成了主城,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让西海岸经济新区成了三城联动的重要组成,进而使青岛城市的资源,如港口、产业等资源在这个区域中聚合。
公交集团宏达巴士公司304路线乘务员刘艺告诉记者,304路公交车始发站是轮渡站,在桥隧还没有建好之前,坐公交车的乘客有六成以上是从黄岛过来的游客,当时车上非常拥挤,现在有了隧道和跨海大桥,通了公交车,既给304路线减轻了运营的压力,也为游客降低了出行成本,可谓一举多得。
城市发展需要国际化大机场
【报告】
加快推动转型升级,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加快济南机场扩建和青岛机场迁建。
【解读】
据了解,青岛老机场的设计能力是1200万人次,已趋于饱和。对于青岛机场的迁建,5月24日中午,记者采访了青岛国际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王红。“目前新机场的建设还在论证中。”王红告诉记者,青岛机场的功能定位是面向日韩的门户枢纽和区域性枢纽机场,在这一功能定位下,目前的机场就存在容量受限、时刻紧张的状况了。
“要利用建设新机场的契机,发展岛城的航空产业,因为航空产业已经成为地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地方经济进行很好的对接和联系。”王红告诉记者,城市的进一步提升,需要依托航空产业作为支撑,航空产业要形成集聚效能,对强省战略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支撑力。
支持青岛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
【报告】
以深入实施蓝黄两大战略为引领,增创区域发展新优势 。支持青岛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发挥龙头作用。
【解读】
“今年市党代会报告中提到,青岛要‘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省党代会报告又提到‘支持青岛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发挥龙头作用’。作为青岛人,我们听了感到非常自豪。”于海霞告诉记者,过去5年来,农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青岛要实现蓝色跨越,包括农民在内的老百姓生活水平都要继续提高,过上幸福生活。
“国家实验室,大家都在盼”
【报告】
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积极推进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山东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平台和山东超级计算中心等重大公共创新平台建设。
【解读】
“作为实验室筹建的参与者,看到有关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内容能进入党代会报告,倍感振奋、深受鼓舞。其实,在筹建的过程中山东和青岛已经在土地、资金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对于在建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于志刚认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可谓恰逢其时,它的作用除了服务于海洋战略发展外,还有基础科学研究的作用,“这种基础性科研可为我国海洋发展打下一个长远的基础,也是海洋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不竭动力。”
“国家实验室,大家都在盼着呢。”对于报告中提出的“积极推进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黄岛水产研究所养殖生态研究室主任方建光表示,青岛的有关海洋的科研院所非常多,占到了全国数量的一半,但不少南方城市都有了国家级的海洋实验室,青岛却没有一个国家实验室,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缺失,已经成为困扰青岛十多年的一个重要问题,“现在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也就是说建设的步伐肯定要加快了,这样的消息真是太鼓舞人心了。”
高校是蓝色硅谷人才“蓄水池”
【报告】
支持济南国家信息通信创新园、青岛“蓝色硅谷”建设。
【解读】
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于志刚认为,建设“蓝色硅谷”对半岛蓝色经济区乃至山东的发展至关重要,青岛从硬件、资金和软环境建设等方面已经开始了规划和行动,海大许多专家学者也参与了蓝色硅谷的规划工作。
“我觉得高校应该是蓝色经济区发展的高端人才‘蓄水池’,也是蓝色硅谷建设的‘蓄水池’,而且这个‘蓄水池’是动态的。蓝色硅谷建设需要人才了,高校教师可以支援,在蓝色硅谷工作的高端人才需要利用高校资源了,也可以借力再回到高校。”于志刚认为,青岛拥有开展海洋科研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建设硅谷的“天然良港”。高校拥有丰厚的人才资源,可以为高端人才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供给持续不断的学术滋养,而蓝色硅谷建设又为高校开展科技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课题和施展才华的舞台。
山大青岛校区建设会产生“同城效应”
【报告】
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发挥高等院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增设工科专业,增加实训基地,支持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等建设。
【解读】
“山大到青岛来建校区,作为一名海大人来讲,我是由衷地高兴,因为以前山大、海大曾经有过近30年的共同发展期,两所学校有太多的关联。”对于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的建设,于志刚表示了欢迎。他告诉记者,一直以来山大和海大在学生、教师、科研等方面都有着很多交流和合作,现在山大搬到了“家门口”,地理上更加接近后,海大也有了一个竞争与合作的伙伴,这种交流会激发各自更大的活力,会有更多的合作,从而实现双赢。
同时,山大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理工类学科方面有很强的优势,在青岛建校区后能产生很强的“同城效应”,对青岛的高校都会产生一种激励作用,会激发高校创新活力,对岛城高等教育发展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