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沿海没鱼吃加工厂关门 金钩海米消失
青岛沿海没鱼吃加工厂关门 金钩海米消失
金钩海米、胶州湾蛤蛎、小风蟹、黄鼓鱼……10多年前,青岛的海产品十分丰富,甚至是栈桥附近的海滩上都能挖到蛤蜊,许多用青岛本地海鲜生产的特色海产品远销国内外。而今天,随着渔业资源的枯竭,青岛原来的10多种特色海产品正在逐步“消失”。记者昨天分头走访青岛多家海鲜加工企业和商贸零售店,面对本地海鲜的断流,一些
针对我们这座海滨城市面临没鱼吃的窘境,相关部门采取了4种方式来修复海洋渔业资源。相信经过各方共同努力,曾经的鱼虾满舱、年年有“鱼”的回忆,定会成为现实。
探访1
■地点:即墨北洋食品公司
20多种产品剩两三个
“你看,这些鳕鱼片的原料都是进口的,因为本地的海鲜没有了,只好用这个代替。”昨天下午,记者在位于即墨和城阳交界处的即墨北洋食品公司看到,车间里为数不多的几名工人正在包装鱼片,而除了一个鳕鱼品种外,记者再也没有看到有其它海鲜产品。
青岛北洋食品公司总经理仇兆兵告诉记者,七八年前,他的企业收购上来的本地小黄鱼和鲈鱼,做出来的鱼片十分畅销,现在这些东西都没有了,没办法只好从国外购进鳕鱼做鱼片。由于本地海鲜缺货,企业在经营上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据介绍,北洋食品公司过去几年工人数量最多时达到400多人,而今却不足百人,产品也从10多个品种减少到了两三个,年产量也从5年前的2000万斤减少到了1000万斤。
“过去,渔民捕捞的小螃蟹很多,现在一个也见不到了。”仇兆兵告诉记者,10多年前,即墨田横的渔民每天都会捕捞上来大量的小螃蟹,当地人叫小风蟹,因为这种螃蟹长不大,所以加工成小海鲜食品,很受市民欢迎。但随着大量的捕捞,5年前这种小螃蟹慢慢开始少了,到了今年,几乎就见不到这样的小螃蟹了,以这种小螃蟹为原料的特色海产品只能停产。
记者了解到,同样消失的还有胶州湾的一种蛤蜊,过去十分有名,和现在的红岛蛤蜊差不多,但后来也没有了踪影。这种蛤蜊加工出来的海产品远销海内外,因为口味纯正而名声在外,可是这几年野生的蛤蜊也玩起了“失踪”,加工企业现在加工出来的蛤蜊,都是养殖的。记者在即墨和城阳两地多家海鲜食品加工企业调查了解到,现在的原料几乎见不到本地野生海鲜的踪影,而大量的养殖海鲜成了“替身”。
企业一名老工人告诉记者,他在这个厂里干了20年,开始时,他们这里加工的几乎全是本地的野生海鲜,像鳗鱼、小黄鱼、毛蛤蜊和小风蟹等十分丰富,那时生产出来的海鲜产品多达20多种,可是就在几年前,这种情况慢慢变成了回忆。“就是当地渔民捕捞上来的海鲜也是少量的,这些海鲜连市民日常生活都不够吃,他们收购加工就无从谈起了。”这名工人告诉记者。
探访2
■地点:开发区薛家岛二社区
鳗鱼收购量减大半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开发区薛家岛北庄二社区的青岛鲁海丰集团。“青岛近海是鳗鱼的主产地,我们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做鳗鱼的加工出口,后来需求量增长,公司扩建了厂房,也逐步地从粗加工转型为精加工,做开袋即食的产品。”青岛鲁海丰集团办公室主任汪显刚告诉记者,活鳗鱼目前收购价为每斤40元,通过精加工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成品以每斤100元的价格出口。
谈到10年间鳗鱼的收购量变化,青岛鲁海丰集团生产部部长侯剑平叹了口气说:“鳗鱼的收购量一年比一年少了。”据介绍,该企业一天满负荷运转可以加工20吨活鳗鱼,一年下来就是7300吨。“2003年时,鳗鱼的收购量达到了顶峰,全年共收购了5000多吨海捕鳗鱼,加工后全部出口到了日本。”侯剑平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鳗鱼的收购量在逐年减少,无法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
“前些年总体收购量还算平稳,价格也一直稳定在十几元。”侯剑平说,从2009年开始,鳗鱼的收购量大幅下滑,当年仅收购了3000多吨鳗鱼,每斤鳗鱼的收购价逼近20元。2010年,全年仅收购了2000多吨鳗鱼,每斤鳗鱼的收购价涨到28元。“去年全年一共收购了1700吨鳗鱼,价格却连续涨了五六次,从每斤28元一直涨到每斤35元。”侯剑平说,今年截止到现在,他们才收购了六七百吨鳗鱼,而每斤鳗鱼的收购价飙升到40元。为避免鳗鱼加工的单一化,公司还做金枪鱼加工出口业务,从国外进口新鲜的金枪鱼,然后加工成生鱼片再出口到日本,成为目前日本市场上最大的金枪鱼片生产厂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