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青岛博物馆镇馆之宝
盘点青岛博物馆镇馆之宝
盘点青岛博物馆镇馆之宝
北宋钧窑乳钉鼓式洗:喂鸡用过
青岛市博物馆收藏的另一件镇馆之宝是北宋时期钧窑的瓷器乳钉鼓式洗(洗是中国古代的文房用品,专门用来洗毛笔),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这件钧窑乳钉鼓式洗,高9.1厘米,口径23.8厘米,底径17.3厘米,外形呈鼓式,外壁有两道弦纹,呈珍贵的玫瑰紫色,内壁为天蓝
这件洗子的来历还有一段趣事,据罗琦介绍说,1962年,在当时的青岛市文物商店工作的张廷臣经常和同事去区、县、村蹲点,抢救社会上的零散文物。一天他从一个村子经过,发现一户农民家敞着大门,院子里有一群鸡在觅食。扫了一眼后,他突然发现盛鸡食的器物好像是件瓷器洗子,便进门边与农妇搭话边观察那件瓷器。拿在手里仔细端详后,他断定那件瓷器是件宋钧窑洗子,“虽然沦为鸡食钵子,但幸亏没碰着磕着,品相还保存得很好。”张廷臣说,农妇见他喜欢就说:“这件东西没什么用处,俺看着它又矮又厚又重,喂鸡很稳当,大哥这么喜欢,一定有用处,就送给你吧。”张廷臣喜出望外,就付给那名农妇5元钱。当时正值国民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得到5元钱,农妇也非常高兴。后来这件洗子经专家鉴定后,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明万历《道藏》:全国仅两部
《道藏》是道教经典的总称,不仅包括道教教义,还包括天文、地理、哲学、化学、数学、医学和体育等内容,明朝修订的《道藏》,全国只有两部完整的,一部藏于北京白云观,另一部则藏于崂山太清宫。
在崂山太清宫三清殿正殿神像两侧设有6个乌木大柜,《道藏》即放在大柜内的乌木抽屉里,每个抽屉内放三函,共计4516册,卷首印有三清圣像,后接一面御制龙牌,上有“天地定位,阴阳协和”等107字。上世纪60年代,《道藏》险遭焚毁,时任青岛市副市长的王云九下令将太清宫收藏的《道藏》、华严寺收藏的清版佛经《大藏经》以及元抄本、明刻本两部《册府元龟》抢救出来运下山,《道藏》得以保存下来。
据专家介绍,中国唐、宋时期都有编撰《道藏》的记载,之所以明版《道藏》成为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因为元世祖忽必烈时期,统治者崇奉喇嘛教,忽必烈下令焚毁《道藏》经版和除《道德经》以外的所有道书。因此,元代以前的《道藏》没能留下完整的藏本。现存最早的就是明代明英宗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的版本,叫《正统道藏》,青岛市博物馆的《道藏》是明万历28年(公元1600年)刊印的正统版本的纂辑本,由万历皇帝钦赐给崂山太清宫。
这部《道藏》能够保存得如此完整还要得益于太清宫的道士们。他们总结出了一整套按季节、按一定操作规程来对经卷进行防潮、防虫蛀的措施,正是由于他们的精心维护,才为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