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隧的开通,盘活了人才资源
青岛的大交通格局,不光吸引了大批的外地人才资源,同时也对本地人才资源起到了积极的盘活效应,尤其是连通青黄的一桥一隧,让大批的优秀人才资源,开始从核心集中区分流辐射。而这种人才格局的变化反映到现实当中,则是我们身边人生活的翻天覆地。
青岛嫚上海“淘金”
以往到上海乘坐火车需要十多个小时,如今时间缩短为6小时29分,交通的便利带来人才的流动。青岛小嫚蓉
子就是首批受益者,高铁开通后,她乘坐高铁到上海求职,成为一家合资公司的总经理助理,试用期的月薪是5000元左右。
昨天,记者电话采访了远在上海的蓉子,经过一个多月的熟悉环境,她已经适应自己新的工作单位。蓉子是2010年大学毕业,学的是商务英语,毕业后她在青岛的人才市场看了看,适合自己的工作不是很多,而且不少工作岗位待遇一般,试用期的工资不超过2000元。
“今年五月份,我上海的同学打电话说,京沪高铁7月份就开通了,到时候从青岛到上海坐火车也会提速,可以考虑到上海找工作,回家乘坐高铁很方便。”蓉子告诉记者,她以前从来没有去上海工作的想法,后来经过同学的提醒,她开始留意上海的工作岗位。后来,蓉子从网上找到上海一家公司,并投递了简历,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让她6月底参加了面试。欣喜的是,蓉子顺利通过了面试,获得了总经理助理这一职位。
7月3日,蓉子乘坐青沪高铁到达上海,开始了人生新的篇章。
桥隧一开月薪翻番
目前就职青岛经济开发区一家赴日劳务输出公司的刘芳,是桥隧效应的获益者。“去年我还是市北区一家日语培训学校的行政主管,现在我已经成了这家中介公司的业务经理,而我的日常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刘芳向记者介绍说,最明显的人生变化就是收入,“原先我在惜福镇的日语学校月收入是2700元,而现在我的新工作月薪是5400元。”而收入的提高又带动了刘芳生活水平的整体变化。以前租住在罗圈涧天泰城的刘芳,如今已在旁边的山水家园购买了自己的住房,每月要跟丈夫一起还贷2800元。“如果没有建桥隧,我是不会选择换工作的,现在我每天开车走重庆路,然后沿着跨海大桥到单位,整个过程只需要50分钟左右,这个时间跟我以前坐车去惜福镇上班差不多。”但对于目前的大交通格局,刘芳还是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主要是现在的过桥费有点高,单位只给报销五成,对于我来说过海负担还是有点重。”刘芳告诉记者,对于他们这样的工薪族来说,对于我市大交通格局的最大期望,就是降低交通成本。
工作在黄岛、生活在青岛,这已经成为了不少人的生活模式,而桥隧则成为了这些城市候鸟最佳的迁徙通道,而对于黄岛的企业单位来说,这也意味着用人格局的变化。青岛北川船舶服务社是一家日本外资企业,“以前我们这边的专业人员清一色都是外地人,根本招不到青岛本地的人才,而现在我们光海水侵蚀实验室就招来了3名海大毕业的青岛人。”该公司中方经理邓明敏介绍说,桥隧开通之后,他们明显感到了人才资源的辐射效应,这不单纯是选择人才的空间扩容,更重要的,是企业本土化进程明显加速了。“作为有外资背景的企业,如何融入本土社会是一个难题,在这一点上使用本地人才无疑是捷径,但以前没有桥隧的时候,我们很难招到合适的青岛本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