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半岛网闻 > 正文

桥隧建设:见证青岛建置120周年交通变迁(图)

来源:青岛早报 2011-06-14 07:16:25

 

1991年的青岛机场候机楼
 
上世纪八十年代建成的流亭机场(资料图片)
 
 
奥运期间的青岛国际机场航站楼

    通航 93条航线飞五洲

    青岛机场一小时五千人次进出 已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航空基地

    从1982年的站区面积仅有1万平方米,职工人数最初只有50人,衣食住行使用的都是临时活动板房到新候机楼总建筑面积10150平方米,每小

时可输送旅客300多人,候机厅可容纳1000多名旅客,使用电子自动显示牌等国内先进服务设施,可满足接待年旅客吞吐量1200万人次。青岛机场的发展见证了岛城交通的飞跃。随着青岛的发展和航空网络的密集,预计2015年,青岛机场客运量将达到1850万人,现有机场2012年前后能力将基本饱和,一个全新的国际机场已经开始选址,届时,青岛机场将成为半岛空运枢纽。

    青岛机场共开通国内航线82条,国际和地区航线11条,通航国内50个城市国际和地区8个城市,每周航班密度达到1700余班,基本形成”沟通南北、辐射西部、连接日韩、面向世界“的开放型航线布局。为国航、东航、南航、山航、厦航、海航及日航、全日空、大韩、韩亚、UPS等近30家航空公司代理地面保障服务业务。20多家航空公司在青设立分公司或营业部。民营航空春秋、吉祥、东星也相继登陆青岛。东航和山航等航空公司共有17架飞机在青岛过夜,青岛在华东地区已成为重要航空基地。

    一年输送1200万人次

    据了解,2002年至2004年,青岛机场航站楼按照满足2010年旅客吞吐量520万人次设计,总建筑面积53667平方米。机场总投资12.3亿人民币。2005年至2007年,青岛机场建国际航站楼。2006年至2007年,飞行区和货运区改建,总投资2.7577亿元人民币。青岛国际机场现为国内干线机场,现有3400米的跑道一条,最大可起降机型B747-400,登机桥14部。机场候机楼面积17万平方米,年旅客吞吐能力可满足1200万人次、高峰小时旅客吞吐能力5120人次以上的需要,达到4E级国际机场的保障标准。

    新机场选址考虑便捷

    山东半岛区域是全省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同时也是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机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随着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半岛经济区与世界各地的经济社会活动将更加频繁,民航需求特别是国际航空需求将持续快速增长。

    到2012年前后,青岛现有流亭机场的能力将基本饱和。为满足今后航空运输需要,青岛市委、市政府提出新建青岛机场。要满足今后航空运输需求,必须考虑扩建问题,而就地扩建涉及胶济铁路西迁、众多企业搬迁和空域限制等诸多问题,存在很多困难。为此,青岛市委、市政府提出新建青岛机场。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青岛新机场选址有可能处于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五个沿海城市的地理中心地带,距离各城市均处于1.5小时车程范围内,有利于山东半岛机场更便捷地服务并带动蓝色高端经济区的发展。

    建成后提供岗位12.5万个

    新机场建成后,近期到2025年形成年旅客吞吐量3000万人次的能力,新增国际、地区航线22条;过夜飞机数量达到60架(目前为15架)。远期到2040年形成年旅客吞吐量5000万人次的能力,比2010年翻五番,新增国际、地区航线20条,新增进驻基地航空公司3-5家,过夜飞机数量达到100架。

    据了解,我国机场每百万航空旅客吞吐量,可以产生经济效益总和18.1亿元,相关就业岗位5300个。按照新建机场2025年形成年旅客吞吐量3000万人次的能力,远期到2040年形成年旅客吞吐量5000万人次的能力测算,2025年产生经济效益430亿元,相关就业岗位12.5万个,2040年产生经济效益700亿元,相关就业岗位20万个。

    26年前流亭机场候机厅只有200平米

    “现在的青岛流亭国际机场前身是中国民用航空青岛站,创建于1958年7月,当时,青岛航站使用的还是沧口机场。1982年8月5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青岛航站开始使用海军流亭机场,重新建站复航,由此掀开了青岛民航事业腾飞发展的辉煌一页。”流亭机场肖勇告诉记者,20多年来,他见证了机场规模由小到大、航班由少到多、航线由国内到国际等诸多历史性的跨越。

    下了飞机说话听不清

    民航站于1982年8月5日临时开航。正式开航前5年,边建设边飞行。1986年,流亭机场经改建扩建,完成了主体跑道施工任务,开始起降除波音747外各种大中型客机,职工人数发展到220人 ,成为山东半岛的重要航空港。

    “1982年8月5日至1985年3月5日,可以说是我们的创业阶段。当时流亭机场还隶属北航,我们就是在流亭机场内临时开航的,当时的站区面积仅有1万平方米,职工人数最初只有50人。我们自己和旅客的衣食住行,使用的都是临时活动板房。”肖勇笑着告诉记者,那时的流亭机场旅客候机厅只有200平方米,和一个大会议室差不多;机场的航线也只有两条,即上海-青岛-北京,沈阳-青岛-上海,每周2~6个班次。乘客乘坐的飞机也只有安-24小型飞机。“起降时颠簸不说,空中的噪音也特别大,有的旅客下了飞机,别人说话都听不清。”肖勇告诉记者。

    车库当临时候机室

    “1985年,国务院批准了流亭机场改造工程计划,为在机场施工时期确保飞行正常,1985年3月5日,我们移迁到了胶县(现在的胶州市)海军机场,每两周实行一次大换班,旅客的衣食住行也还是比较困难。在此期间,我们保证了安-24型飞机上海-青岛-北京,沈阳-大连-青岛-上海两条航线的畅通,运送旅客1万多人。直到1985年11月16日,流亭机场跑道主体工程竣工后,我们才搬回流亭机场。”肖勇回忆说,当时的新机场为军民合用,占地面积44966亩。主要设施有办公楼、餐厅、油库用房、锅炉房、车队用房,车队车库改为临时候机室。

    二十年飞机“鸟枪换炮”

    “到了1987年,青岛广州旅游热线在广交会期间和青岛旅游旺季改为每周1班。3月,当时的山东省民航局恢复了济南至青岛的往返航班,我们使用了4架从英国引进的肖特-360型飞机,每周3班,当日往返。”肖勇告诉记者,1988年2月6日,流亭机场新候机楼正式交付使用,新候机楼总建筑面积10150平方米,总投资2000多万元,每小时可输送旅客300多人,候机厅可容纳1000多名旅客,使用电子自动显示牌等国内先进服务设施。同期完工的机场招待所每天可供120名中外旅客住宿候机。

-

相关阅读

上一篇:黄岛仓库大火 3公里外海面能见浓烟滚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