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半岛网闻 > 正文

桥隧建设:见证青岛建置120周年交通变迁(图)

来源:青岛早报 2011-06-14 07:16:25

    2010年12月22日,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青岛海湾大桥合龙贯通,大桥全长41.58千米,也是中国北方首座冰冻海域特大型桥梁。

    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的建设,是青岛交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在青岛建置120周年的历史中,变化最显而易见的莫过于交通了。建置之始,青岛还是一座刚开埠不久的港口小城,到处都是土路,能称得上交通工具的似乎只有人力

车,百姓的出行只能靠步行。谁能想到,时至今日,青岛的国际机场已成半岛交通枢纽,高速公路遍布七区五市,世界水平的动车是咱青岛造。

    交通的快速变化,受益最大的还是岛城市民。如今,遍布全城的公交线路,越来越多的私家车,让市民的出行方便快捷。交通的改善也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日新月异,自驾游、出国游已经变得稀松平常。这些巨大的变化,用天翻地覆来形容毫不为过。

施工中的快速路

    30亿元架起东西快速路 调研设计建设历时9年 2003年全线通车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成功地完成了城市规模的扩容后,构建大青岛的交通框架成为城市继续前行的当务之急。“市内交通要以增设快速路网为重点,建设多元化、立体化、高效能的交通网络”。东西快速路的修建堪称 “开山之作”,东西快速路的通车,使得东西交通瓶颈得到有效疏解,城市东西坐标被迅捷“修订”,城市空间结构快速优化。

    谋划4年才动第一铲

    “东西快速路1998年开工建设,但前期的调研从1994年就开始了。”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赵焕军回忆说,随着城市动迁的步伐,东部新城区发展日新月异,而贯通东西部城区的交通日益拥堵,不仅影响了市民的出行,也给整个城市的发展拖了后腿。

    作为一名从事干海货的生意人,今年45岁的苏磊对当时交通的拥堵非常头疼。当年苏磊家住在市南区四方路,每周都要开车到崂山沙子口进货,在他记忆里,仅从四方路到青岛大学这段就要跑至少45分钟。苏磊的每次行车路线是,从中山路到胶州路,然后经辽宁路到台东,再拐上宁夏路,这才到了青岛大学。“台东那时候已经比较繁华了,从辽宁路开始一直到台东附近,十次得有九次堵车。”

    1994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解决东西方向交通问题的战略部署,由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专题研究阻碍东西向交通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赵焕军说:“解决这一难题,当时共提出了三个方案,分别是南线(前海一线)、中线(火车站至福州路城市快速路)、北线 (杭州支路-鞍山路快速路)。”1995年秋季,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向市委常委会作了专题汇报,会议决定“九五”期间打通中线、修补南线。就这样,青岛第一条快速路进入方案设计阶段。

    总体设计方案三选一

    结合沿线地形、道路规划、交通流量预测等因素,方案前期研究阶段共设计了高架+地面+地道方案、全线高架方案、高架+隧道方案三个总体方案。为确保方案最优,我市多次邀请了北京、上海、天津的专家来青参加研讨会,经过多次讨论、研究、比选和国内著名专家评审,认为全线高架方案投资最高,高架+隧道方案投资较高,建成后的营运、维修、养护管理费用都太高,这两个方案最终被抛弃。高架+地面+地道方案则因其能够与沿线地势相融合,工程造价又低而入选。

    在总体方案的基础上,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继续对方案进行了深化设计、研究和评估,1996年10月《火车站至福州路城市快速路可行性研究报告》新鲜出炉。1997年6月,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完成了 《火车站至福州路城市快速路初步设计》,1997年末施工图设计完成,第一条快速路动工近在眼前了。

    热爱摄影的六中老师韩盈得到这个消息后,揣上相机就出了门。“东西快速路一侧的胶东路及附近几条路是最具岛城特色的老路,最负盛名的‘波螺油子’就集中在那一片。”韩盈说,当时心情挺矛盾的,一方面因为延安路与登州路、江苏路路口经常发生拥堵,给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所以非常希望能建起快速通道,但另一方面要建新路就要适当拆掉一些老路,又觉得可惜,于是他想把那些老路拍下来。

-

相关阅读

上一篇:黄岛仓库大火 3公里外海面能见浓烟滚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