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闻价值和道德伦理发生冲突时,新闻工作者应当遵循职业道德先报道新闻还是应当遵循人伦道德先救人,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而该如何看待这一困境也成为今年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选拔赛决赛的题目,引发了一番高手间的唇枪舌剑。昨天,“双星杯”2010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选拔赛在青岛落幕,持“新闻价值比人伦道德更重要”观点的武汉大学代表队凭借更为出色的发挥战胜了中国政法大学代表队,获得赴新加坡参加总决 巅峰对决 两位三辩均承担重任 昨天下午的决赛在武汉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两强之间展开。正方武汉大学代表队由三位男辩手组成,一辩彭飞宇才思敏捷,风格灵动;二辩郭彪是队长,思维缜密,善于反驳;三辩陈铭沉稳大气,语言丰富,气场十足,其稳重又不失激情的辩论风格给所有的评委和观众都留下了深刻印象,是队里的“灵魂人物”,在此前初赛、复赛和半决赛中,每次都是当场“最佳辩手”。而反方中国政法大学代表队由两名男辩手和一名女辩手组成,赛前被认为是最具有“冠军相”的队伍。其一辩陈典说理有力,反应迅速;二辩吴琼是“智慧与风度并存型”选手,有着女辩手难得的镇定,其富有亲和力的陈述并不咄咄逼人,却能切中要害,是初赛 “最佳辩手”;三辩肖磊则是队伍的核心,沉着冷静,思维开阔又富有张力,其结辩逻辑严密,情感饱满,大气恢弘,往往能起到“一举定乾坤”的效果,被带队老师誉为“中国政法大学里五年内难以被超越的辩才”,在此前的资格赛和初复赛及半决赛中,肖磊三次当选“最佳辩手”。因此,现场有不少熟悉两支队伍的观众认为,两方高手对决胜负难料,更大程度上是在两位三辩之间展开。 高潮迭起 《挟尸要价》引入辩论 昨天的决赛除了两支参赛队伍的实力均不可小觑外,评委席上坐的也都是重量级人物。担任点评的评委是资深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于丹,评委叶海林、杨禹、洪琳等人也都是中央电视台的资深评论员,并分别在中国社科院、发改委、中央广播电台等单位任职,评委袁岳则是上海第一财经频道主持人,是资深咨询专家。他们对于决赛的辩题 “人伦道德和新闻价值哪个更重要”都有着深入见解,这对于需要在“超级辩论”环节和评委进行辩论的辩手来说,是一个难度很大的挑战。 辩论赛开始后,正方武汉大学先从 “新闻记者是事件报道者而非参与者”这一定义出发,通过“外科大夫不能给亲人做手术”这一类比,得出新闻工作者应该“以本质工作为重,伦理教化为轻”的立论。反方中国政法大学则提出“新闻价值不包括客观公正等新闻道德范畴的内容”、“新闻价值目标较低,应该服从于人伦道德这一更高的价值”等论点,并用照片《挟尸要价》风波、菲律宾人质事件等例子,质问正方“是否可以以不道德的手段追求有价值的新闻”。正方则以汶川地震发生后,摄影记者是“背负摄像机而不是医疗箱去灾区”,来证明“人伦道德只是底线,新闻价值才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因此更为重要”的观点。在立论和自由辩论环节,双方举例翔实,说理周密,火力猛烈,紧张的现场气氛让观众们也都心跳加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比赛中,生怕听漏了一句精彩的发言。 艰难时刻 与评委进行“超级辩论” 而到了与评委进行 “超级辩论”的环节,辩手们果然发现这是最艰难的时段。叶海林评委用“当你扛着摄像机回家时,碰到了火灾”这样的情景,要求正方回答先救火还是先拍摄的问题,面对评委的连番逼问,正方队员最后坦称“会先救火”,并巧妙地用“因为救火很急,但急并不代表重要”来维护本方新闻价值更重要的观点。而洪琳评委则围绕反方用来举例的备受道德指责的《苏丹的饥饿》新闻图片,以及反方提出的新闻报道“最小伤害原则”,通过揭示照片的幕后故事,指出这张照片正是体现了最小伤害原则,“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向反方的三位辩手猛烈“开炮”,让三位辩手应接不暇,有些方寸大乱。 “新闻工作者的价值有两方面,左肩传递真实,右肩记录历史。新闻工作者是社会看到真实的眼睛,人伦道德是内心评价我们所看到东西的准则。如果眼睛都戴着泛道德的有色眼镜来看世界,我们能看到的又是什么样的真实呢!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如果连我们今天的新闻工作者都不能够秉笔执书的话,我们的后代,又怎么知道今天历史的天空是什么颜色?”当正方三辩陈铭用磅礴的气势将己方队伍的观点一气呵成时,现场响起了持久而又热烈的掌声,记者注意到,坐在观众席上的武汉大学领队终于深出了一口气,向陈铭竖起了大拇指。和陈铭的慷慨激昂相比,最后出场的反方三辩肖磊则显得有些气势不足,他再次表述了新闻报道不能僭越伦理道德的观点,用一连串的 “为什么”来反问新闻工作者是否应该有敬畏之心,并重申了“不能让世俗世界为新闻价值让步”的观点。 “肯定句”帮武大拿下比赛 武汉大学表述观点比对手的反问句更有说服力 “这是场高潮迭起的比赛。”点评评委于丹表示,立论阶段反方做了大量准备,举了很多例子,是占优的。自由辩论阶段双方各有胜负,超级辩论环节正方没有回避评委提出的问题,显示出了良好的应变性,反方则有些被所准备的材料所累,应变不足。而在最后的结辩阶段,正方三辩陈铭用大量的肯定句来说明观点毋庸置疑,而反方三辩给出的都是反问句,说服力稍差。“经过评委们的一致讨论,决定将本场的最佳辩手授予正方三辩陈铭,正方武汉大学以4:1的比分成为获胜方”。随后,经过大赛组委会综合全部选拔赛的综合表现,中国政法大学的三辩肖磊成为选拔赛全程最佳辩手。武汉大学则获得了赴新加坡代表中国内地高校参加2010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总决赛的资格。 于丹:辩论的是思想不是口才 作为2010国际大学群英辩论赛选拔赛决赛的评委,于丹的最终点评直言不讳而又直切要害。那么,作为一名艺术与传媒领域的高校老师和以优美语言折服人心的文化学者,于丹对大学生辩论赛是如何看待的呢?辩论赛结束后,记者采访了于丹教授。 “我很认同袁岳评委的一句话:‘辩论不是演讲’。辩论是一个通过逻辑思维提炼观点、分析问题的过程。”于丹表示,她向来不觉得“口才好”有多么重要,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如果没有足够的思想和情怀作为支撑,过分夸大口才的作用,这样的语言是没有魅力和说服力的。“辩论赛是一种很好的形式,让学生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开阔眼界,增加看待世界的角度,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整体竞争力。”于丹认为,对于一个辩手来说,赛前的准备是很重要的,而到了赛场上,更重要的是逻辑能力和应变能力,如果局限在赛前准备中,不做变通,就有些“过犹不及”,而论题的稳定性、句式的选择都是辩手们需要注意的细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