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南择校生今年减少60% 本报讯 市南区在均衡教育方面再次发力,今年本区域内的择校生减少了60%。 截至目前,市南区财政对教育工作的投入累计达到13亿元,占全区财政投入的21%;短短两年中,全区已有80%的小学和75%的中学更换了校长,使名校优质资源得以有效辐射。今年,市南本区域内的择校生减少了60%。省市规范化学校已经占市南区学校总数的90%,省市级示范园占全区幼儿园 今后市南区将继续围绕“统筹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巩固、完善、提高教育各项工作,推动教育实现更高水平的优质均衡发展。包括配齐配强学校领导班子,加强教师的流动,对在岗教师进行全面的评估,对不符合现任岗位要求的教师要及时做出调整,从初中向小学流动、从教师岗位向后勤岗位流动,确保达到人岗相适的要求等等。(本报记者 姜慧丽本报通讯员 卢 佳) 办好每一所学校 教好每一个学生 市南教育三年均衡发展成果综述 8月18日,在市南区委书记李学海主持召开的专题会议上,研究确定了该区均衡教育下一步改革的五项重要举措。这是市南区近三年来在不懈推进均衡教育改革中所落下的又一步重要棋子。 作为我市核心区,市南区优质教育资源丰富,自然也成为全市“择校热”的“重灾区”。然而,自2008年市南区开始实施“统筹教育资源、促进均衡发展”的改革后,这种现象渐趋变化,“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的均衡教育目标在市南已日渐清晰。 “不断加快教育资金投入、加强教育队伍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实现“点”上的名校教育品牌向“面”上的区域教育品牌的转变,实现优质教育资源高水平上的均衡发展”——区委书记李学海这样阐述他对市南区均衡教育内涵的认识。 据统计,自2008年以来,市南区财政对教育工作的投入累计达到13亿元,占全区财政投入的21%。预算内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实现连年增长。 正是在一系列的举措之下,近三年来,市南区本区域内择校现象减少了 60% 。东片区的发展中学校57中,2009年初一入学新生,即较一年前增加三分之一,今年好势头还在继续;西片区发展中学校24中,几年前初一一个班级40多人,初三竟减至 20多人,如今初一时40多人的班级到了初三人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比入学时还多了两人。 择校热 怎样的一块“顽石”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众多家长认同的观念。而小学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最初的起跑线。市南区特别是该区中部地区的学校几乎都是名校。也正因为如此,岛城许多家长趋之若鹜。 “择校热”到了什么程度?区委书记李学海说,2008年他刚调任市南区委书记时,就有朋友为给孩子择校,让他帮忙联系区内一所小学的校长吃饭。 “孩子上个学,都得要区委书记帮忙? ”这让他非常吃惊。 市民已然对择校这一现象见惯不怪。有的家长不惜重金购买“学区房”。 “学区房”扶摇直上的价格,的确认证了那句老话“可怜天下父母心”。还有的家长四处托关系、走后门,动用家庭所有社会资源去敲开名校的大门。择校,似乎已渐渐成为滋生腐败、权力寻租的温床。 择校本身明显违背教育公平原则。孔子曾经说过“有教无类”——不能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部分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捷克著名教育家美纽斯提出:“教育的艺术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 “如果30平方公里这么块儿地方,孩子受教育还要分三六九等,那还谈什么和谐社会建设? ”这是李学海有感于“择校热”发出的感慨。 正是基于择校现象中的显失公平,市南教育开始了艰难的均衡步履。近年来,市南区委、区政府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力度之大让人叹服:区委主要领导上任之初就召开了校长见面会,了解、部署教育工作,还建立了区领导联系学校制度;区委、区政府与各职能部门、各街道办事处签订了《教育目标责任书》,建立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制度……之后,陆续开展了校长轮岗与名师重新配置。历经三年的实践,市南区的均衡教育已初见成效,区域内基本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均衡教育 打破择校怪圈 均衡发展在办学条件方面首先突破。 2008年以来,市南区政府圆满完成了24中改造和51中风雨操场建设,解决了21所学校的冬季采暖问题,完成了近20所学校校舍维修工程和51所学校的用电线路改造;升级扩建校园视频监控系统,建立了“校园监控中心”;推进了26中改造建设项目,启动了大学路小学分院、三江学校改建项目和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建项目……一项接一项的建设工程,使市南教育设施条件和教学环境不断优化,昔日学校间的硬件差异几乎消弭。 教育均衡,说到底是优质资源的相对均衡。而名校校长和名师正是教育优质资源的核心所在。 市南区规定,凡在一所学校连续6年任职的校长必须进行轮岗交流。 2008年以来,市南区80%的小学和75%的中学更换了校长,使名校优质资源得以有效辐射。 在实施校长流动的同时,市南区在全区范围内实施了名师重新配置。 2008年以来,共交流名师47名。在科学合理政策的引导下,市南区每所学校的师资力量基本实现了大体均衡。全区中小学教师中具有区级以上教育教学荣誉称号的占全区教师总数的72.4%。其中全国优秀教师、模范教师6人;省优秀教师9人,省特级教师10人,省教学能手18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人,市优秀教师76人,市特级教师3人,市学科带头人36人,市青年教师优秀专业人才342人,市教学能手147人,这些骨干力量基本均衡地分布于全区各校。 很多人担心,市南区推进均衡教育将会 “削峰填谷”,使原本的好学校发展受到制约,而相对实力薄弱的学校在短时间内又无法实现质的突破。事实上,均衡是“填谷扬峰”而非“削峰填谷”,市南区推进教育均衡的3年,也是全区教育整体上实现高层次发展的3年。在硬件和软件均衡并驾齐驱的前提下,市南区积极推动教育管理创新,为学校间均衡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在市南区,通过区外借力、区内捆绑,创新式地实施捆绑互助策略,提升优质资源延展力,实现了区域教育“中间带动、两翼延伸、优质扩大、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态势:青岛57中成为中国教育学会外国语实验学校、24中成为华师大学实验学校、26中成为中国教育学会实验学校,59中、市实验小学、嘉峪关等11所中小学先后依托院校成立教师发展校。区域内六所学校以“一对一”方式进行结对;市南区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以“一托四”方式与四所学校建立联系学校关系,通过深入课堂定点指导、学科跟踪帮扶、参与学科集备等举措,提高联系学校教学质量,受到学生家长欢迎;实施“幼小初一体化”教育研究,把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划分成8个学片,每一学片都包含幼儿园、小学、中学。通过组建研究团队、互访听课等方式,实现了幼儿园、小学、初中的整体设计、就近链接、资源共享。 经过三年的努力,市南区中部“择校热”的现象正在悄然改变。广受居民认可的热点学校明显增多,广大学生家长的择校愿望大幅下降,个别学校的学生流失率也明显下降。以东部的5中为例,今年该校普高达线率比两年前提高了十个百分点,今年的初一新生为337人,比两年前的初一新生增加了170多人。生源的良性流动真实地折射出教育取向之变,也是市南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程的一个缩影和见证。 均衡 教育的起点亦是终点 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这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现阶段教育发展的目标。均衡发展本身不是目的,其本质目标是追求一种理想、公平、高效、优质的教育状态。 推进教育均衡的路并不是一路坦途,市南区首开先河,作了第一个吃螃蟹者。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受到根深蒂固的“择校”观念影响,部分家长对优质均衡教育发展思路的认同度不高,孩子就学依然有盲目跟从心理,依然要择市南区的热点学校,推行均衡教育,让他们在观念上短时间内还无法转变。此外,推行均衡教育,实行师资均衡调配,势必会涉及到一些均衡之前形成的利益问题,触动到某些人利益的奶酪。然而,为了要让学生享有公平受教育的权利,市南区认为该动的奶酪一定要动,面对社会上一些怀疑的目光甚至非议,顶住压力,坚决推行均衡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高位均衡发展。 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随着均衡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市南区也遇到了教育机制体制方面的瓶颈需要再突破。目前,校长、师资力量归学校所属,校长与名校的校际流动遇到一定的体制难题。为此,在名师流动基础上,市南区正酝酿新一轮变革,将“学校人”变为“区域人”,教师不再属于学校,而由教育部门统一调配,同时将对在岗教师进行全面评估,对不符合现任岗位要求的教师及时作出调整,从初中向小学流动,从教师岗位向后勤岗位流动,确保达到人岗相适的要求。同时,优质师资和优质均衡的目标之间还存在距离,优质校长、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具有较高专业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名校长”、“名教师”领军团队在规模上需进一步扩大。 此外,均衡教育也遇到了教育自身评价机制的瓶颈。教育改革,首先应该改革教育评价机制。教师都在为每一个学期的期末测试排名,甚至每一个月的月考排名而疲于奔命时,哪里还会、还能顾及学生的长期发展呢?所以说,教育评价机制的短视,造成了教育质量的急功近利。这种教育模式下“生产”出来的学生,自然“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据了解,之所以能产生小学择校热的问题,是因为市南区的初中发展不均衡现象仍然存在。下一步,市南区要切实加强初中教育,各初中学校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提高,形成市南区初中教育的团队实力。同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网络,加强学校、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促进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共享,加强学校、家庭、社会间的交流互动,形成教学教育合力。只有当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时,才可能实现真正的人性均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