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留下的爱
这是1张7年前的《献血证》。 姓名:陈大桂,编号:0070068J。
在西安西京医院的记录里,我们查到了大桂那次献血的时间:2002年10月13日。其实,大桂献血不止一次。他是O型血,身上始终洋溢着明朗、率真、热情,对家乡、对亲人、对战友,乃至素不相识的人,总是充满爱心。
入伍后,大桂一直牵挂着陈山村的明天,从拿工资开始,每年给村里6
名家境困难的孩子每人100元学杂费。
2006年探家期间,大桂得知村民陈言庆买不起化肥急得团团转,马上送去200元,还组织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帮陈家挖了一条水渠。
在陈大桂烈士纪念馆,37本荣誉证书、1张献血证、17张汇款单,还有那一行行用心血书写的政治理论学习笔记引人驻足。
共同走出巴山羌寨的大桂和杨欢,对家乡美好的明天充满着憧憬。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让羌山美起来,让家乡富起来——
上大学后,两人经常在书信和电话中交流学习心得,随着对党的创新理论、民族政策的不断理解和加深,两人约定:大学毕业后,要用自己所学,为建设家乡献计献策。
大桂每次探亲,都要带回一些科学种田、种植养殖、科技致富的资料。过去交通不便,药材只能靠肩扛背驮运到10多公里外的镇上去卖。大桂一次次动员村干部和村民,下决心投资修路。2006年底,公路终于通了。第二年,陈山村人均收入翻了两番。
望着陈山村群众脸上露出的笑容,杨欢也跟着高兴。
杨欢天生就是一副“热心肠”。上大学时,一到周末就跑到南充市社会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和孤儿。一次,她在福利院了解到一名伤残复退老兵产生轻生的念头,就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双休日,买上水果去看望老人,与他聊天拉家常,让老人增强了战胜病魔的勇气。
2003年“非典”期间,系里两名女同学因不假外出被学校隔离,她主动承担起为她们送水送饭的任务,戴着口罩到病房陪她俩谈心聊天,这一举动感动了全校师生……
2006年6月,大桂母亲重病住院,家里亲人都不在身边。得知这一情况,已经应聘到上海某教育集团当文员的杨欢,毅然辞去工作,赶回北川照料老人。
2008年7月21日,一封厚重的信件,从北川羌寨中发出,村民联名上书国家民委领导,表扬大桂、杨欢这对羌藏夫妇为家乡民族团结富强做出的功绩。信的下方,是9个鲜红的手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