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由青岛东海劳山古乐团、崂山区文化馆共同演奏崂山道乐《乘舟共约烟霞侣》。 记者 徐崇德 摄
早报讯 记者昨日从市文化局获悉,昨天是中国的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称“非遗”)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我市崂山道教音乐、秃尾巴老李的传说等5项文化遗产入选国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外,胶东大鼓入选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据介绍,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10大类。我市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崂山民间故事、崂山道教音乐、柳腔和渔民开洋成功入选名录,分属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剧和民俗类别。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中,胶东大鼓做为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记者 高迪)
背景资料
我市拥有8项“国宝”
2006年6月,我国发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市胶州大秧歌和茂腔分别入选民间舞蹈类和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上今年公布的,我市已有8项文化遗产入选“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叫口头遗产或无形遗产,它发源于民间、生长于民间,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在我市历史发展进程中,有大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崂山民间故事;传统表演艺术中的胶州茂腔、即墨柳腔和胶州大秧歌;传统手工艺技能中的平度宗家庄木版年画和莱西葫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