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位于欧洲北部,国土面积33万平方公里,全国人口520万。多年来,芬兰防治腐败工作成绩斐然。在“透明国际”的腐败印象指数排名中,芬兰已连续多年位列榜首(腐败程度最低)。但是历史上的芬兰,却曾经是一个贪污受贿横行,深受腐败问题困扰的国家。现在,芬兰能够成为世界上最清廉的国家,其主要原因是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深入人心的廉政文化的影响。
监督机制的完善有效遏制了公务员的腐败。首先,透
明与公开是芬兰政府的一个主要原则,公共部门一切公开,接受市民和媒体监督。公共部门所有档案都对公众开放。其次,自17世纪以来,集体决策就在芬兰流行。芬兰人认为,如果决策机构只有一个人说了算,就容易导致腐败。行贿者会集中其所有资源和智慧贿赂该决策者。相反,如果集体决策,行贿难度和风险都大大增加。再次,芬兰各政府机构都设有审查官。虽然该职位不是很高,但在行政首长决策过程中,如果出现疑问或失误,审查官可以对该决策提出质疑,并进行独立调查。一位部长可以不顾审查官的异议而通过某项决策或制定某项规定,但没有审查官的签署,该决策不受法律保护。因此,芬兰政府为防止腐败设置了双重保险。所有决策都要过两道关,一是行政首长,二是审查官。
在这种监督机制之下,廉政文化被逐渐培养起来。每年芬兰只有很少人犯贿赂罪。据统计,1985年至1992年间,芬兰只有25起贿赂案。芬兰政府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公务员保持清廉做出规定。芬兰年轻人从大学毕业进入公务员队伍后,最重要的就是弄清“腐败”的界限,即接受礼品或受请吃饭的上限是什么。在芬兰,流传最广的一句话是:“公务员可以接受一杯热啤酒和一个冷三明治,但如果喝上葡萄酒那就危险了。”在接受礼品上,法律规定公务员不能接受价值较高的礼品,根据物价指数该标准时有变动,大概是20欧元左右(约合190元人民币)。对于因公出差,各部门每年都有固定计划,出差目的、期限和报销数额都有规定。对于部局级高官的出访,因为涉及重要政务,出访要经总理或议会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