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5月30日至31日,省委、省政府在青岛召开了突出发挥青岛龙头作用工作会议;6月2日我市召开市委工作会议。青岛怎样发挥好龙头作用?半岛其它7个城市有哪些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成就可供我市学习借鉴?为此,从6月28日起至7月12日,市宣传部组织由本报
等新闻媒体组成的采访团,先后深入济南、淄博、烟台、威海、东营、潍坊、日照采访,挖掘这些城市在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民营经济等方面的“亮点”。本报从今日起刊发系列报道,希望通过与7个半岛城市在经济发展领域的碰撞和对接,能够进一步拓展我市经济发展视野,对照差距改正自身不足,为岛城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提供参考。
谁能相信,一个本应是“污染大户”、年产量687万吨的我国大型炼铁企业———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竟然取得了排放污水量几乎为零、成功利用副产品煤气发电和中水绿化荒山的环保业绩。这是记者于6月29日至30日赴半岛城市群首站———济南采访时,感受最深的一件事。
排污为零企业用水内循环
6月29日下午,记者现场采访看到,在济钢职工宿舍楼附近有一座被绿阴覆盖、占地600亩的小山。“15年前,这是一座被开采得千疮百孔的裸石山,济钢总公司花了2000万元从当地农民手中买下后,发动职工和家属往山上背土栽树绿化,从厂区引来中水灌溉,如今这儿已经成为当地群众休闲纳凉的好去处。”济钢宣传部部长杜朝生自豪地说。
“封闭式循环用水,是目前济钢的生产用水模式。”据济钢党委副书记谭庆华透露,该公司在节约用水过程中,采取“减量化”和“梯级利用、分质利用、循环利用”,以及“按水质分类、小半径循环、分区域闭路”的方法,根据各工序不同的工艺特点,采用不同的水质、水温处理技术,分系统形成逐级闭路循环。
据统计,济钢1995年年产钢量为170万吨,去年的年产量已经一跃增加至687万吨,但是每吨钢的综合耗新水量,却从1995年的21.4立方米下降到4.9立方米,年耗新水总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280万立方米,同时每吨钢综合外排污水量也由原来的14.9立方米下降到1.7立方米,焦化、烧结、炼钢、轧钢等主要工序基本外排污水量几乎为零。此外,厂区空气达到了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全公司整体建成了省级清洁文明工厂。
能源再用燃气蒸汽齐发电
“在市民的印象中,炼钢企业是个耗电大户,但是济钢于去年10月建成了燃气-蒸汽联合发电机组,能够利用炼钢工艺节余的副产品煤气发电。这个项目为世界首创,较之常规煤电机组发电效率提高了50%,目前年发电量已达9.9亿千瓦时,预计随着联合发电机组规模的不断扩大,可在3年内实现厂内用电,依靠燃气-蒸汽联合发电机组自给自足。”谭庆华在介绍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时兴奋地说。
一位技术人员在发电现场告诉记者,燃气-蒸汽联合发电的工作原理是:先利用通过炼焦和炼铁产生的两路煤气,经过系统处理,推动燃气轮发电机组发电;接着再利用煤气在发电过程中排放的520℃废气,经过余热锅炉处理后推动蒸汽轮发电机二次发电。据统计,济钢利用这种变废为宝的发电方法,一年可节约3.3亿元。
同时,济钢还提高了冶金炉渣转发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由过去的简单利用,发展到现在生产矿渣微粉、无熟料水泥、微晶玻璃等。目前该公司与新加坡双龙公司合资兴建的现代化矿渣微粉生产线,一期年产60万吨微粉、30万吨水泥。
清洁生产实施资源化治理
“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污染资源化治理。”这是济钢节能清洁生产的真实写照,他们先后开发了“四全一喷”、干法熄焦、蓄热式加热炉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新技术,淘汰了一批高耗落后的生产工艺,实现了传统工艺基础上的节能型工艺结构优化。以创新的理念和创新的方法,对于钢渣、含铁尘泥、煤气、工业废水、余热蒸汽等污染物实施资源化治理,取得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有机统一。
“十五”以来,该集团加大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开发力度,先后投入7亿多元研发费用,开发清洁工艺技术90多项,形成专利62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20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68项。
企业感悟循环经济发展观
近几年来,济钢在致力打造循环经济过程中的感悟是:循环经济并非是单纯的废弃物循环利用那么简单,而是一个包涵物质、能量、信息、人力财力等多方面的生态经济概念。体现到经济生活中,就是尽量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提高环境净化能力,实现持续循环发展。特派记者潘修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