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请一位朋友吃饭,她读初中一年级的女儿作陪。当饭店服务员端上来西湖牛肉羹时,女孩撇了撇小嘴儿:“偶不稀饭粗稀饭。”我和朋友面面相觑。女孩显得有些惊讶:“我是说‘我不喜欢吃稀饭’,你们真听不懂吗?”联想到女儿曾夸自己是“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朋友不禁感慨:网络语言来势汹涌,我们总是跟不上趟儿
啊!
曾几何时,我们高喊着“哇塞”、“酷毙”、“帅呆”等新词儿忝列时髦队伍;后来,如果知道兴奋是“high”,时尚是“in”,丑女叫“恐龙”……顶多算是跟得上形势;眼下,“晕倒,楼主刚从火星归来?(指不懂你的意思)”“介素虾米东东?(这是什么东西)”,还有“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特困生”(一学习就犯困的学生)等五花八门的网络语言正从新新人类嘴里脱口而出。
网络语言有个生动的名称叫“Q言Q语”,而且有很多类型。如讹变型(“监介”为“尴尬”),拼音声母缩写型(“BT”为“变态”),外语单词缩写型(“GF”为“女朋友”英文单词缩写),比拟型(“S”指拐弯抹角),英文谐音型(“TAXI”为“出租车”英文谐音“太可惜”)……可谓形形色色、光怪陆离。
随着网络交流的日渐普及,网络语言正以惊人的速度不可阻挡地渗入我们的生活,冲击着我们的汉语习惯。懂不懂网络语言,标志着你是不是真正的网民,有没有“交流通行证”。那么,网络语言的生命力究竟何在?
刘岳阳是一名初二学生,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网络语言拥趸者,她认为网语活泼幽默,风趣生动,用起来既方便又时尚。如果谁不懂网语,就会被其他网友鄙视,“逐”出论坛。还有很多网友认为,网络语言直观形象,随意性强,使表达手段更丰富。网络语言其实和相声、小品一样,也是语言魅力的体现。很多畅销网络小说如《第一次亲密接触》、《理工大学的风流往事》、《猪八戒日记》等,里面别具一格的网络语言读起来让人耳目一新,如果换成正统的语言表达方式,可读性就差很多。
面对网络语言大潮,网虫们乐在其中,可很多老师和家长却深感不安。北京铁二中的林老师说,戏谑化、游戏化、非语法化的网络语言在学生的周记、毕业留言甚至班级墙报中不时出现,常令人费解。她认为:“学生的判别力相对较弱,而网络语言还处于不规范阶段,如果盲目追随,势必影响孩子对规范语言的掌握。”被16岁的儿子用网语搞得晕头转向的周女士说,她经常看到儿子在网上打些莫名其妙、完全没有逻辑顺序的话。近来,儿子在和同学打电话时也开始说“外星话”了,如“我饭过了,无语,一会短你”(我吃过饭了,没想法,一会儿发短信给你)。“我担心这些奇怪的话说多了,会损害孩子的汉语理解力和正常表达能力。”周女士不无忧虑。
不过,中国传媒大学从事汉语语言文学教学的李教授对网络语言持乐观态度,他认为,语言中一些反映新事物新概念的词语,在得到社会公认之前,总是先出现在少数人的言语之中。如果这种创新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适应社会需要,就可以丰富语言。所以,应该宽容、发展地对待网络语言。
的确,网络语言如果约定俗成了,也会流传开来。2002年增补本《现代汉语词典》就增收了近年来产生的新词新义1200条,“CEO、作秀、熊市、牛市”等都在其中。不过,网络语言超快的更新速度常常让人觉得“不知今夕是何夕”,就像赵丽蓉在小品中的台词:“我跟不上趟儿,我赶不上溜儿,你说难受不难受?”
(本报实习记者 李红艳)
责任编辑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