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派无门
李银河说,王小波身后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有不少读者不约而同表达过这样的感觉:王小波就像一个接头暗号,这些人从别人对王小波的喜爱程度辨别对方是否同类。
“作为一个文学家,王小波的看家本事是创造美。对于他创造出来的美,有些人看得出来,有些人
看不出来。而那些看出来的人就把它当成了一个接头暗号,以此来辨认审美上的同道。我猜有很多人是喜欢王小波的幽默、反讽和有趣。在一个无趣化倾向四处弥漫、铺天盖地的时代,王小波以他独特的幽默感引起人们的共鸣,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郁积起来的烦闷得到了一个痛快淋漓的宣泄。因此王小波的名字才成为这批快要被烦死的人寻找其他淘气鬼的接头暗号。”
学者徐友渔出现在参观者中。“王小波的成就无论是思想还是文学,我认为都很重要,但是王小波受到的重视程度跟他实际的程度有差异,他在文学界或者中国思想界得到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大家都觉得他的小说写得非常之好,但是文学界不能给他应有的认识,文学界一直没有把他当作自己人,他也很难被主流文学界所关注。王小波的思想不是经院式的,没有宏大的结构和复杂的逻辑,它只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日常经验有关,但这种日常经验又跟中国社会关系紧密,跟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变革紧密相关,他表达的都是诚实也是本质的道理。”
“八年过去,王小波并没有被人遗忘,”展览策划人、鲁迅博物馆副馆长孙郁说,“王小波是新中国五十年最特殊的一种类型,有的作家可以归类,比如巴金的类型,茅盾的类型,但是王小波是没有类型的。”
作家周国平在文章中写道:“事实上王小波之于中国文坛,也恰似一位游侠,独往独来,无派无门,尽管身手不凡,却难寻其师承渊源。
“他的文章写得恣肆随意,非常自由,常常还满口谐谑,通篇调侃,一副顽皮相。如今调侃文字并不罕见,难得的是调侃中有一种内在的严肃,鄙俗中有一种纯正的教养。
“我在王小波的文章中未尝发现过狂妄自大,而这正是一般好走极端的人最易犯的毛病,这证实了我的一个直觉:他实际上不是一个走极端的人,相反是一个对人对事都懂得把握分寸的人。他不乏激情,但一种平常心的智慧和一种罗素式的文明教养在有效地调节着他的激情。”(夏榆
周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