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王小波
《绿毛水怪》手稿
《绿毛水怪》
1995年10月7日,作家黄集伟给北京电台做《孤岛访谈录》节目,王小波是他请的第二个嘉宾。
黄集伟给王小波准备了20个问题,其中10个问题是每个嘉宾都要被问到的,10个问题是专为王小波设计的,问他喜欢读什么书,问他小说《绿毛水怪》的写作,问他对披头士的喜爱等等。策划是一个小时的播出时间,录音40分钟就可以完成。问嘉宾的问题是:“如果你到一个孤岛,让你带一本书和一张CD,你会带什么?”王小波到了现场,节目开始录制,没想到20多个问题很快就问完了。
“当时我问的很傻,他回答的也直不楞噔,没有延展性,比较生硬的问和答。我为了避免尴尬,就插问题。当时我对他的性格不是很了解,没想到他是一个挺内向的人,不是见了生人就滔滔不绝的主儿。虽然后来谈开了,但是跟别的嘉宾比,他还是很拘谨。”
那段时间,王小波时不时接受邀请,做一些电台和电视节目,但是那些节目多半不能播出。电台、电视台因为王小波写小说名声渐起,也因为他写小说机智、风趣、搞笑就会把目标锁定他,很希望王小波的幽默机智能给观众带来快乐,能制造节目的热力,拉动广告和收视率。但是事实是,王小波参与的几档节目大多因为表现不佳而流产。《实话实说》做过一期丁克家庭的节目,也请王小波做嘉宾,王小波和李银河都去了,但是最后节目也没播出来。
“那段时间我就发现其实王小波是一个内心很寂寞的人,他可能很想跟更多的人沟通,但这样的沟通多半收效甚微。”
2005年4月,在王小波辞世八年之后,“王小波生平展览”在鲁迅博物馆开展。在展出的大厅里,大屏幕就经常出现王小波作为嘉宾出席电视台节目的情景。王小波在主持人用力过度的努力中试图渲染活跃气氛,但是他在镜头面前的拘谨使他的形象更加黯然。
王小波创作小说《绿毛水怪》的手稿现在就和他的大量的作品和藏书出现在鲁迅博物馆的展厅里。王小波生平展借他遗物、影像、灯光,为王小波搭建了一个舞台,那些无数的纸片、书籍和影像还原了王小波的生活场景和精神履痕。王小波人生的履痕成长的印迹通过74面图文展板和500张照片呈现出来。
“这样的纪念方式很像‘你想敲开谁的家门’那类电视真人秀,让读者的我们走进王小波的书房。在‘王小波生前所读书’那个玻璃柜子里放着很多书。那些书一般文学青年都读过的,可读过了,你也无法成为王小波,也终于写不出《绿毛水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