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势而上网络文学
2000年,蔡智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掀起了网络阅读的热潮,网络文学异军突起,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出现了很多,随之诞生的“榕树下”原创作品
网站风靡一时。网络文学一改传统文学的创作多为精英写作的格局,而代之以强调广大网民的参与,他们不一定接受过专业训练,是一群地道的大众网民,只是利用业余时间在网上写作和交流。网络传播的便利性大大降低了公开发表文学作品的门槛。创作主体的大众化打破了传统精英写作的生活经历的局限、知识的局限和思想情感的局限,能够对大千世界作更加广泛和多姿多彩的反映。
三高献唱(2001年)
2001年6月23日世界三大男高音在北京午门广场举行的“2001世界三大男高音紫禁城广场音乐会”可称得上是新世纪世界舞台上空前甚至绝后的演出盛事。这场由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同台献唱的巨型音乐会创下中国文化演出界的多项纪录。3万观众观看演出打破了中国古典音乐演出的单场观众人数纪录。另外在演出的总成本、票价方面也高到了让人咋舌的程度。
电影分级
2003年,政协委员、编剧王兴东就“中国电影实行分级制”正式提交了议案,引发各界展开讨论。电影分级制度的实施在我国迫在眉睫,我们有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却没有严格的电影分级,中国目前的审片委员会就是由电影界、工青妇等各代表构成,如果片中某人有缺点,那么这人所在行业的代表就要反对,认为给该行业抹了黑。这样删来删去,剩下的只有完人了,更糟糕的是我们的导演似乎已养成了被禁的意识,拍出的片子跟审查委员会的口味一模一样,人物好得一塌糊涂,感情也单纯得一塌糊涂,可现实生活并不是这个样子。最主要的是很多电影未成年人不适合观看,有了电影分级能够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尴尬。
从徐克到吴宇森到王家卫
90年代初期到中期,香港电影进入了武侠片时代。确切地说,这个时期应称之为徐克时代。
徐克的成功在于他在自己的电影中加入了很多现代元素,运用了多种只有在纯艺术片中才能见到的手法。都只是为了表现那些为人所熟知的、被严肃派称为庸俗的,曾经被那些低级电影所反复运用的故事情节。
吴宇森拍出了《英雄本色》、《喋血双雄》等充满了徐克与吴宇森复合风格的作品。这种复合风格尤其表现在《喋血双雄》中。
我们可以看到大段大段的剪辑片断朝着某个方向流动———这是机位运动的结果———而这些片断的连接确是如此的天衣无缝,如行云流水一般。再加上画面速度的快慢变化,造成了主人公飘逸的行动感。吴宇森的电影真正吸引人的地方不在于表面形式上风格之类的东西,而在于他对人性的挖掘。
王家卫不代表香港电影,他是另类。和徐克吴宇森不一样,王家卫很少运用机位的空间位置的改变来表现视觉特效,它往往从一个角度,用静态的眼光来观察这个世界的缓慢的运动。同时,他又渴望有人了解自己,并尝试去观察别人。
《卧虎藏龙》(2000年)
《卧虎藏龙》捧走第73届美国奥斯卡奖四项大奖,成为华语影片的骄傲。但它却在亚洲卖座平平,属于典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作品。尽管中西文化不同,美国观众对这部影片超乎想像的接受程度还是体现了东西方对“侠”理解的不同,这个深奥的字眼我们早从胡金铨、李翰祥、成龙以及李连杰这些武侠名导明星的作品中体悟到,他们在电影中用真实的功夫传达着凝聚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侠义精神,其内涵之深邃美国人是很难理解的。但李安却正好把握住了西方人对中国认识的尺度,用并不深奥的电影语言讲述了一个极具东方魅力的故事,让美国人看得如痴如醉。
编辑: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