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1990)
进入90年代以后,电视连续剧产量出现飞跃。这个时期的电视连续剧开始把目光投向历史,投向名著,投向普通人的喜怒哀乐。90年代前期就有这样3部在社会上产生了轰动效应的连续剧---《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和《围城》。50集电视连续剧《渴望》是中国第一部
长篇室内电视连续剧。该剧播出时,万人空巷,成为一种举国轰动的"'渴望'现象"。它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电视连续剧迈向了大众化、通俗化方向的新阶段。而《编辑部的故事》则让一本并不存在的杂志《人间指南》成为当年人们最熟悉的"杂志",这是我国第一部电视系列喜剧。而根据著名学者钱钟书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而成的《围城》也获得了意外的成功。它继承了原著的艺术风格,轻松地抒写平常人生,又贯注着对人生意味与生活真理的深刻洞察,钱钟书的很多经典语言就是通过此剧为人们所熟知。
"四大天王"
1992年,一家媒体将当时红透娱乐圈的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比作神话传说中的四大天王,没想就此广泛传开,"四大天王"正式确立。这意味着这四个人被公认为香港歌坛新领班人。四大天王在整个90年代在香港歌坛的地位牢不可破,他们瓜分了90年代香港各大乐坛颁奖典礼绝大部分的大奖,影响一直到内地。他们的出现,对70年代生人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从几乎人手一份的宣传画可见一斑。
《霸王别姬》(1993)
影片聚焦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及其艺人的生活,有着人性的思考和人生存状态的表述,更通过几十年的时事风云,透射出一股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考。《霸王别姬》是陈凯歌电影事业的巅峰之作,为他赢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的厚誉。电影充斥着历史与现实的交织。没有人怀疑张国荣在此片中的投入演出,以至于很长的时间里连他自己都承认很难一下子走出程蝶衣的流转牵挂。
美国大片
1994年11月12日,由哈里森·福特主演、华纳出品的《亡命天涯》在中国公映,也由此拉开了中国进口美国分账大片的序幕。《亡命天涯》以2500万人民币在全国创造了大片的第一个票房奇迹,也将中国人对美国大片的渴望明明白白得用数字写了出来。中国与世界的电影距离一下子拉近到数周甚至同步。
《大决战》
《大决战》是一部全景式的战争巨片。由李俊担任总导演拍摄,共三部6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自有中国电影以来,中国的银幕上还未出现过这样结构复杂、人物众多、场面壮观、气势磅礴的作品。堪称真正的鸿篇巨制。该片获得了第12届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等多项国内奖。在这之后,提起国产战争片,人们脑海中第一涌现的就是《大决战》。
"心连心"艺术团(1996)
1996年的一天,当两辆大客车开进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口的时候,老百姓都怔住了,老区人做梦也不会想到,西柏坡会搭起一座大舞台!几天后,中央电视台在一套节目黄金时段播出这次演出实况时,这激动人心的情景再一次感动了亿万观众。与此同时,举国上下开始关注一个特殊的演出团体---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艺术团成立至今,与香港回归、抗击非典等大事件紧密相连,足迹遍布大江南。
"美女作家"
产生于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美女作家"是被媒体炒出来的概念,一夜之间她们的名字铺天盖地。她们中的代表者有卫慧,棉棉、安妮宝贝等,渐渐的"美女作家"变了味道,她们的卖点被集中放在身体和青春上面,美女作家的作品失去了应有的价值。现在这个群体正在被喊停,人们希望她们的创作回归原始的创作状态。
80后作家
1997年《萌芽》杂志开始举办"新概念作文大赛",推出了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一批小作家,他们都出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于是评论界开始给这批作家冠以"80后"的称号,,以青春、另类、颓废、反叛的形象示人,就像他们的作品一样。"80年代后作家"这个口号可以让世人以宽容的眼光对待他们,但仅靠肤浅、小聪明和文笔,并不能使人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只能留下更多《伤仲永》的故事而已。
冯小刚贺岁片
内地贺岁电影的历史不长,1997年年底,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首次以"贺岁片"名义推出了冯小刚执导的《甲方乙方》,这部影片上映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从此树立了内地自己的贺岁片品牌。相继而来的是《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手机》,冯小刚的贺岁片几乎每年都是"大户"。由于冯氏电影都是贴近生活,从观众角度出发,所以"拍一部火一部"几乎成其定律。
融合
自1997年香港回归后,香港影视演员和歌星的面孔对内地的观众来说是越来越熟悉了。从贺岁片到日常的电影、电视剧,从明星个唱到各种商业演出,港台和内地的明星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这种趋势的出现,一方面是随着内地娱乐市场化,"钱景"诱人。另一方面是,内地影视剧走向国际,港台明星北上"镀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