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健康首页 > 肛肠科 > 便血 >

便血就诊时的五个禁忌

时间:2011-12-31来源:青岛健康医疗频道

  便血的原因常见的有下消化道疾病、全身性疾病及上消化道疾病。肛门痔病、损伤、消化道炎症、肿瘤、血管病变等均是导致便血的常见原因;某些急性传染病、肠道寄生虫病、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以及维生素缺乏等全身疾病也可引起消化道出血。

 
  1.忌不问年龄与性别。成年人便血多是内痔、肛裂、炎性肠病等,内痔出血男性多见,肛裂出血则多见于年轻妇女和便秘患者。儿童便血多为直肠息肉、肠套叠。家族性息肉病多于青春期发病,多为粘液血便。中老年便血则要排除结直肠癌及结肠憩室的可能。
 
  2.忌不分便血性状、出血方式、颜色和出血量。病变部位不同、病种不同,导致的便血情况也不同,临床一定要仔细询问、分析患者主诉的病史,对每一个环节都要加以重视,以便快速、准确判断病变原因及部位,使检查更有针对性。一般认为3~7ml的出血即可使粪便潜血反应阳性,25~30ml的出血可使粪便呈黑色,100ml的出血可使粪便呈柏油色,肉眼可见的鲜血或血块多数病变在肛门直肠或乙状结肠下部。如内痔出血呈点滴状或喷射状;肛裂则是血附于粪便表面或手纸染血,出血量少;如出血较多,血液在肠腔内贮留,排出时可呈黑色、暗红色或有血块。血便相混则多见于上位结肠,血色多暗红。粘液血便、脓血便常提示大肠有炎症,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痢疾、大肠息肉、阿米巴肠病等,亦可见于结肠癌。上消化道出血一般为柏油样黑便,但当出血量多,在1000ml以上,排出较快,4小时左右排出时,则呈暗红色,甚至为较鲜红的血便。少量便血一般来源于肛门及直肠、乙状结肠疾病,如内痔、肛裂、息肉、肿瘤等;大量便血多见于上消化道大出血、急性出血性坏死性结肠炎、大肠血管瘤、结肠血管扩张症以及痔术后继发性大出血等。
 
  3.忌不问便血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不同疾病的便血有其各自的发病特点。内痔、肛裂常在大便后出血;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结肠憩室、阿米巴痢疾、结肠息肉病等常呈反复、间歇性少量便血;中晚期结肠直肠癌可为持续性少量便血。上述病变的便血一般起病均较缓慢,持续时间较长。急性细菌性痢疾、出血性坏死性结肠炎、肠套叠等便血起病均较急。
 
  4.忌不考虑伴发症状。便血的伴发症状对其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如痢疾、直肠炎症、直肠癌等便血常伴有肛门下坠、里急后重;内痔、息肉便血则无肛门疼痛;肛裂则伴有肛门疼痛及便秘;肛门直肠损伤造成的便血在近期有注射或手术病史;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常伴腹泻、左下腹隐痛;出血性坏死性结肠炎、肠套叠伴有剧烈的腹痛。细菌性痢疾、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阿米巴肠病多起病急,伴有发热、腹痛。
 
  5.忌不辨证候。中医临床遣方用药离不开辨证,而便血的性状、颜色和量是中医辨证的主要依据。如《证治汇补》曰:“纯下清血者,风也;色如烟尘者,湿也;色暗者,寒也;鲜红者,热也。”故便血色鲜红,为肠风下血;便血晦暗不鲜,为脏毒;大便下血量多色淡,多为气虚失摄;下血量少、血色深红、便难、腰酸者,属肝肾阴虚。所以,临证不能不辨证候。

相关链接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如何辨别真假便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