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炮“常规导弹第一旅”官兵执行演练任务时宣誓。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 全员全装全要素机动,从每月50公里到100公里,从100公里到数千公里,从熟悉地域到陌生地域,这个旅一年有一半时间在外驻训,经常多方向千里机动执行重大任务,长年处于高强度、满负荷、连轴转状态。
● 走进这个旅,记者发现官兵手里除了导弹外,还多了一件新装备——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虚拟练剑、网上砺兵在这个旅成为常态。端坐电脑前,犹如置身训练场,各种控制面板进入眼帘,各类口令动作准确到位,理论辅导、难题解答、模拟操作、故障判修等多种功能应有尽有。
● 发射二营三连全连80%以上的战士都能操作2至3个号位,在历次演习发射中屡立战功——荣立一等功2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被中央军委授予“导弹发射先锋连”荣誉称号,培养出4名一等功臣、7名二等功臣。
文/新华社记者张选杰、李宣良、黄明
“难道插上翅膀飞了?绝不可能!”
高分辨率无人机传来的侦察图像,居然一片空白。“蓝军”司令气得把桌子拍得砰砰响。须知,就连高速公路上的车牌号码,这种无人机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是一场发生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实兵对抗演习。“红军”是二炮常规导弹某旅,“蓝军”是拥有侦察卫星、无人机、相控阵雷达、电子干扰车的某电子战部队。演习导演部要求——“红军”隐蔽进入千余公里外的发射阵地,在“蓝军”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发射导弹并命中目标。
突然,相控阵雷达屏幕上一个亮点闪现。“导弹发射了!”“蓝军”司令惊呼,“电子干扰启动……”来不及了!某新型导弹像长了眼睛一样,呼啸着飞向预定目标。烈焰腾空,钢筋混凝土指挥所在轰隆巨响中灰飞烟灭。“不愧是常规导弹第一旅!”从不夸奖对手的“蓝军”司令,很不情愿地挤出一句赞叹。
1995年盛夏,一支神秘导弹部队,悄然挺进南国密林。7月,新华社授权公告:我人民解放军将向东南某海域进行导弹发射训练…… 剑随令出,直刺苍穹!6声巨响,全球震惊!执行这次导弹发射任务的,就是组建刚两年的“常规导弹第一旅”。
又一个初春,新华社再次授权公告:我人民解放军将向另一海域进行导弹发射训练……4支利剑,惊天蹈海!执行这次发射任务的,还是这支新型导弹部队。这一年,中央军委发布命令,给这个旅记一等功。
常规导弹,并不寻常。现代局部战争,常规导弹承担着“首战必用”的重任。在战略导弹部队中,如果说核导弹是“盾牌”,那么常规导弹就是“利剑”。组建常规导弹部队,是党中央、中央军委审时度势,针对世界新军事变革,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第一支常规导弹部队的建立,开启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核常兼备、双重威慑”的新纪元。
组建当年,形成发射能力;组建次年,形成作战能力;组建4年,执行应急任务;组建6年,跨入全军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一颗种子,如何长成大树?战绩卓著、誉满三军的发射二营三连的经历给出了答案。三连成立之初,过硬的“家底”只有两样:3名参加过导弹操作培训的干部,16件自制的模拟器材。依靠自主创新,官兵们3年累计编写出各类导弹操作教案规程22本,培养出一大批“全能号手”“活电路”“活参数”“活规程”;全连80%以上的战士都能操作2至3个号位,在历次演习发射中屡立战功——荣立一等功2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被中央军委授予“导弹发射先锋连”荣誉称号,培养出4名一等功臣、7名二等功臣……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世界范围内几场局部战争中常规导弹作用凸显。官兵们清醒地认识到,导弹运用,核心在精确、重点在机动、难点在隐蔽。要充分发挥“杀手锏”的作用,必须具备全区慑战能力。
全员全装全要素机动,从每月50公里到100公里,从100公里到数千公里,从熟悉地域到陌生地域,这个旅一年有一半时间在外驻训,经常多方向千里机动执行重大任务,长年处于高强度、满负荷、连轴转状态。一次火力突击中,上级6次临时变换作战命令,部队先后6进6出发射阵地,官兵们叫打就打,叫撤就撤。
艰苦的付出,换来的是机动距离越来越远,作战半径越拉越大。从南国密林到西北高原,从白山黑水到广袤大漠,兵车所至,途中道路、桥梁、涵洞等数据信息早已烂熟于心,制订的上百种道路抢修、多路开进、战术迂回等机动方案,精确到点、具体到车、时限到分。
走进这个旅,记者发现官兵手里除了导弹外,还多了一件新装备——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置身于这个旅的营区,就仿佛置身于一个纵横交错、信息高速流动的网络之中——所有发射车完成信息化升级改造,所有指挥所互联互通,实现了作战信息的实时传递和共享,导弹长出了“三头六臂”,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信息化,给导弹插上了强健的翅膀。打赢未来战争,三军联合是必由之路。这一仗,“常规导弹第一旅”官兵获得了未来战争一体化作战的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