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青岛15中考点,莘莘学子走进考场,为理想的大学拼搏冲刺。记者 王滨
6月8日,山东高考开始文综、理综考试,山东文理分科时代已经进入倒计时,到2014年将正式取消文理分科。文理是否分科,其利弊的讨论从未中止,文理分科始于1977年恢复高考,尽管走过了 30多年,但众多教育专家都认为文理分科与素质教育的宗旨相违,但也有很多学生、家长以及老师担忧文理面面俱到会加重负担。还有人担心高考指挥棒不变,文理不分科会陷入“学时不分考时分”的局面,届时高考仍然是变相的文理分科录取。
山东文理分科改革时间表
○1977年恢复高考后,山东即开始实行文理分科。
○2008年,山东省教育厅决定:三年之后,即从2011年开始,全省将在真正意义上彻底取消高中文理分科。
○2010年出台的《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规定2011年高中招生时不得文理分班。
○2012年2月,省教育厅出台的《山东省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明确规定:2014年夏季高考考试科目采用“3+综合”模式。综合分为综合1和综合2。
取消文理分科酝酿已久
山东文理不分科的设想其实酝酿已久。2008年1月,由省政府召开的全省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就首先“ 吹了风”。也是在那一年,山东省教育厅作出决定:三年之后,即从2011年开始 ,全省将在真正意义上彻底取消高中文理分科,这三年也被视为文理不分科的改革“缓冲期”。
2010年出台的《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规定2011年高中招生时不得文理分班,这届学生恰恰就是2014年高考文理不分科改革的学生。
“省教育厅作出这个决定,不是一时冲动。”市教育局一位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正式公布文理不分科决定前,省教育厅至少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一年多的调研,与众多一线高中校长 、老师座谈。争议很激烈,但主流声音是高中作为基础教育最高阶段,同时也是应试倾向最严重的学段,必须进行改革,否则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
教育部门提前公布高考改革“时间表”,文理不分科设出“三年缓冲期”,目的是要使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同时详细规划改革配套措施,保证能够实现从文理分科到文理不分科的平稳过渡。
重理轻文倾向改变不易
青岛50中学生刘伊然是今年2中直升生,在周围同学都在忙于中考冲刺时,她已经开始预习高一课程。对于将赶上文理不分科的高考改革,文理科成绩很均衡的刘伊然认为是件好事。
“文理不分科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我有个表哥今年参加高考 ,他是个理科生。其实他小学、初中时候文科成绩特别好,但高中以后因为高考不考文科,就不学了,心里面也觉得挺遗憾。”刘伊然并不喜欢文理分科,但如果让她选择,她说自己还会倾向于选择理科,毕竟高中“重理轻文”的倾向她早有所知,“ 理科生出路要比文科生宽得多”。
前不久结束的1中、2中、9中、58中等高中直升生考试中,更是显露出“重理轻文”的倾向,除2中外,其他3所高中都设笔试,而且笔试无一例外都是侧重数理化。“2中面试也主要是考查数理化,偏理科的学生肯定占优势,我觉得如果高中不分文理科了,那么中考也要体现这一思路,否则可能还会有不少偏科学生。”刘伊然说。
但也有不少学生对文理不分科持反对态度。“让每个人都成为全才根本不现实。分科只需要学6门功课,不分科就要学9门,我们班大部分学生都不欢迎。”9中高一学生小张说,他觉得文理分科可以减轻学习负担、压力,学生更可把充分时间花在要考的科目上。
高考还分文理恐增负担
文理不分科以后,高考究竟该如何考,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山东给出的答案是禁止普通高中文理分科旨在规范办学行为,并不表示高考时考生必须文理兼考。
省教育厅今年2月出台的《山东省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明确规定:2014年夏季高考考试科目采用“3+综合”模式。按照该方案,语文、数学和英语仍是所有考生的必考科目,综合分为综合1和综合2。综合1包括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综合2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考生要根据自身特点和招生院校要求自主选考数学、综合和外语语种。
“这给我感觉就是,‘教学不分文理,高考还要分文理’,也就是说平时上学时不分文理科,但到了高考还要分文理科。这种情况下,即便没有了所谓文科生、理科生,也会出现‘文倾生’、‘理倾生’,可能会变相加重学生负担。”青岛1中副校长邢桂范认为,文理不分科肯定对学生全面和长远发展有利,但他所掌握的情况是,大部分高一学生和家长还是希望文理分科,担心9门主科一起学会“ 累死”,面面俱到结果反而可能什么都学不好。
邢桂范也表示,省里也不希望本意为减负的改革变相增加负担。“ 2014年,英语还要取消听力并且降分,基本能力测试也被取消,基本能力考试本来就是为了在文理不分科情况下,考查学生综合素质 ,文理不分科以后 ,显然就没有存在必要了。”邢桂范说,如果高考制度不改,那么不分科之后的中学教育将加大学生负担,文理不分科应该把减负和素质教育作为两大主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