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农村报讯 近日出台的《广东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利用闲置的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卫生站、厂房、办公楼等,改建成社区养老服务场所,以缓解养老场所总量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是部分地区特别是城市养老床位供不应求,而另一方面,许多镇村敬老院却门可罗雀。南方农村报记者在惠州调查发现,作为一套带有慈善性质的既有养老服务体系,镇村敬老院的春天正被深深掩盖在基层政权的财政困局之中。
5月的惠东,气温已经达到了30℃。惠东县多祝镇三胜村敬老院里,树上的知了拼命地叫着,曝晒下的杂草蔫蔫的,豆角藤上的叶子耷拉着。一间屋内,翁谦华手拿一把破旧的蒲扇,侧躺着席地而睡。
今年81岁的翁谦华是第一个入住三胜敬老院的五保老人。他说,敬老院原计划接纳7位老人,村里20多位五保老人大多不愿入住,目前只住了包括他在内的3人。
多祝镇党委委员朱四平介绍,三胜敬老院由三胜村筹资40万元建设,2008年投入使用,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共有8间卧室。
与三胜村敬老院类似,多祝镇敬老院的入住率也不高。该院院长周桂如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多祝镇有590位五保老人,目前只有19位入住镇敬老院,入住者大多生活已不能自理,“老人但凡生活能自理,也不会来这里。”周桂如说,多祝镇敬老院最多时住了40人,“但也没有住满。”
惠东县民政局救灾救济股股长杨立勇说,该县镇村敬老院能提供900多个床位,但目前只住了192人,不足全县五保户总数的7%,“白沙、平海镇敬老院每所住了28人,算比较多的,黄埠、白盆珠、新安镇敬老院每所只住了3位老人。”
资料显示,2008年,惠州市9039名五保老人中,在敬老院集中供养的不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