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去年试点推行之后,从今年1月1日起,青岛市已经开始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垃圾分类收集情况仍不理想。很多市民头脑中有概念,但是做起来却是“眼高手低”。这使得垃圾分类成为今年两会的热点。不少代表委员在建议和提案中提出关于推广垃圾分类的想法,比如:向市民发放分色垃圾袋、为垃圾分类收集处置立法等。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今年我市将在农贸市场、机关单位、学校等地区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现场: 垃圾如何分类是难点 昨天下午,记者同政协委员耿燕一起来到天福苑小区。这里是垃圾分类处理的一处试点小区,小区每栋楼前都有2-4个垃圾桶,一半是绿色,桶上标注的是厨余垃圾,另一半是灰色,标注的则是其他垃圾,在文字说明下方,还配有相应的插图。 居民凌先生告诉记者,去年年初小区配备了分类垃圾桶,并为每家发放了颜色不同的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小垃圾桶。“在家中就可以将垃圾进行分类,分类后的垃圾再集中投放到楼下的大垃圾桶中。”凌先生说,在实行分类垃圾之前,每栋楼只有一个垃圾桶。“所有垃圾倒在一个垃圾桶里,混在一起,气味十分难闻。经过一年多适应,居民对垃圾分类已经逐渐熟悉了。 ” 耿燕打开一个垃圾箱,发现垃圾虽然进行了分类,但在厨余垃圾箱中还能看到旧鞋等其他类垃圾。“现在刚开始试点,肯定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相信随着垃圾分类的推进,大家对垃圾分类会更清楚,也能更好的实现分类处理。 ” 现状: 试点一年效果不理想 据了解,目前我市已有大型垃圾转运站1处,处理规模为1500吨/天;卫生填埋场5处,处理规模为2897吨/天;新建成的小涧西垃圾堆肥厂处理规模为300吨/天,年处理量为99000吨,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处置的基本条件和硬件设施已经基本具备。 “我市从2011年1月起,就在市内各区进行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有了垃圾分类意识。但是由于推广时间不长,垃圾分类的情况并不理想。 ”政协委员耿燕称,在一些小区里只能靠专人在垃圾站进行垃圾筛选分类,但因为垃圾相互污染,分类困难,效率也低,分拣出来的垃圾价值也降低了。有些小区则靠拾荒人员去“淘”出可回收的垃圾。 还有的委员称,由于垃圾不分类,无法大量回收其中的可回收物和再利用资源,减少了直接的经济收益,还加大了垃圾处理系统的处理负荷,增加了生产成本。一些混合垃圾对环境的长期污染日趋严重,其中含有的各种有毒有害的物质和病原微生物,对土壤、水源、大气的污染较重,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 建议1 为居民发放分色垃圾袋 耿燕告诉记者,垃圾分类需要分步实施,逐渐推广。她建议,可先由社区或物业向居民赠送分色垃圾袋,帮助市民进行垃圾分类。她说:“比如,绿色为可循环垃圾,红色为不可循环垃圾,蓝色为湿垃圾等。还可在袋子上印制每种垃圾的类型标志帮助识别。 ” 耿燕还建议可以街道和社区为单位,培训宣传人员,进行垃圾分类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社区居民点是各类家庭残余生活垃圾的最主要集聚地,垃圾分类也最复杂。对年龄偏大和居住分散的社区居民而言,知识的匮乏和分类不当的现象最为集中,可以借鉴日本横滨的经验向居民发放宣传手册,让大家了解分类知识。 ”耿燕说,“还可以普及回收网店,市民可以定点、定时将家中废弃的电池、玻璃瓶、饮料纸包装、过期药品等可回收垃圾到网上兑换积分,换取小礼品,以此激励市民处理可回收垃圾。 ” 建议2 加强立法严格垃圾回收 有的委员建议,需将垃圾回收纳入制度化管理,建立相关的法规政策予以规范。 政协委员张宁建议,相关部门制定《生活垃圾细化分类收集利用实施办法》,全面推进生活垃圾细化分类收集,明确政府及城乡居民在垃圾分类收集中的责任和义务,包括确定垃圾分类标准、确定垃圾收费标准和收费方式、禁止无分类标识物品的流通等,通过正面引导和法规约束规范垃圾分类和收集。同时制定有利于废品回收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张宁还建议实施垃圾分类收集利用和处理工程,建议政府尽快组织相关部门按照城市的规划制定垃圾分类收集规划,根据规划,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建立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系统,包括宣传培训、资金筹措、技术路线、人员队伍、运输、加工处理等。 建议3 建立回收网络变废为宝 政协委员宇文胜、戴彬、齐继光建议我市积极促进资源化利用。加快废旧物资回收业的发展,形成政府推进,企业为主体,依托社区,市场运作的模式。以垃圾减量和资源利用为目标,统一规划设置分拣场,区(市)规划设置交投站,街道合理设置回收点,推动骨干企业的市场化运作,逐步建立覆盖全市性的回收、交投、分拣和加工利用的废品回收利用网络。 推进生活垃圾生物转化利用,发展好氧堆肥、厌氧发酵等生物转化技术,建设一批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有条件的,可以采用有机垃圾生化处理机,实现就地生物转化。推进生活垃圾能源转化利用,对土地资源紧张、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地区,生活垃圾主要可采取焚烧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