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购房达人:现在退房都是傻瓜,谨慎签合同,小心验楼 "从上一次楼市周期的经验来看,退房的都是傻瓜。"面对被媒体炒作得沸沸扬扬的"退房潮",已经有10年房产投资经验的周城虎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市场也将证明他们是傻瓜,看不清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喜欢人云亦云。" 周城虎在京城先后投资过6套房产,在2008年成功抄底,他一直坚信房产是抗通胀的最佳工具,只要时机把握得当,这种稳健的投资 购房达人周城虎告诉记者,在房价震荡的情况下,不少人在购房时都有过这样的担心:购买的房子会不会贬值?楼市下跌会不会跟着受到损失?而要买到"心水"的投资房子,只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基本上影响不大。 市中心的房子 "需求是市中心房价最强有力的支撑。" 商业中心所在板块形成的物业圈 "商业中心的形成将会使周围的物业配套趋向成熟,置业价值也就相应的增大。" 学校或文化区域附近的物业 "一些只剩10年、20年使用权的老旧房子为什么依然受到追捧,因为它在中关村小学附近。像大学城以及一些文化区域内的房子,具有很高的置业潜力。" 交通便利的房子 "即便房价下跌,交通便利的房子依然拥有不可忽视的持有价值。" 退房最重要的便是购房合同中约定的退房事宜,周城虎认为,在正式签署合同前,详细了解合同模板,并与开发商进行充分协商,谨慎签署合同。同时,在收楼的时候打起十二分精神,把一切会存在的问题都扼杀在摇篮里,避免走到退房这一步。 周城虎说,在验楼的时候,很多人都遇到这样的情形,无论你发现了什么问题,陪同验楼的人员总会说:"没事的,这只是小问题,我们到时会让人做好的。"其实,这也是一个陷阱,将房屋的一些问题说得无足轻重,让购房者大意。若收了楼,遇到大问题不小心就走到退房的一步。 退房潮再现? 据悉,杭州、温州、南京、丽水等二三线城市的近期新房撤销量远高于去年同期。退房潮再现,据杭州透明售房网数据显示,去年12月份退房数量达65套。就在元旦假期后的第一天,1月4日当天退房高达43套。这43套房源分属18家房地产开发公司,从地理范围看,余杭闲林的退房比例最高,占了20套。 有专家分析,楼盘退换房套次增加主要有3种可能:一是部分投资者担心房价会下跌而要求退房;二是部分楼盘为了捂盘、假按揭骗贷或制造热销而采用内部假认购,等房价抬高后再退掉重新销售;三是确实有部分客户要更名或因贷款办不下来而退房。 第一种情况,在市场行情看淡的时候常有发生,如果行情惨淡,那么开发商同意退房的可能性极小,往往退房程序会相当复杂,时间较长。如果在双方不能顺利协商解除合同,需要通过法院诉讼解决,这样退房纠纷可能要持续3个月甚至半年,除此以外还要承担必要的诉讼费、律师费等成本。 第二种情况过去屡见不鲜,开发商通过自卖自购,然后再去做抵押从银行按揭信贷。第三种情况,杭州双赢置业机构总经理章惠芳说,有可能是更名产生的退房,开发商为内部关系户预留房源,只付首付,占住房源名额,以员工或者亲戚的名字签订合同,以后转售的时候再退房;或者由于近期宏观政策的一系列变化,导致一些购房者的贷款贷不出。 退房零风险手册 于国强 北京盛峰律师事务所公司法、诉讼法研究中心主任 诉讼退房成本高,挑选口碑好的开发商 在往常的实践当中,购房者退房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商品房质量存在严重问题引发的争议; ·银行按揭出现问题引发的争议; ·房产证问题(如几年开发商都未给业主办理下房产证)引发的争议; ·开发商预售房屋时的一些承诺没有实现(比如医院、学校原许诺建立而事后没有兑现)引发的争议; ·资金紧缺导致首付无法完成引发的争议; ·也有一些业主因物业服务不到位而引发争议(但此类问题往往是业主对法律存在错误理解造成); ·延期交付房屋而引发的争议; ·开发商开发手续不全导致合同无效而引发的争议; ·房屋面积误差超过3%而引发的争议等。 此类的处理方式一般为: 1. 由购房者先行与开发商进行沟通,由双方协商解决--最简单直接的方法; 2. 协商不成后,根据双方签订的《商品房买卖合同》中所约定的条款进行诉讼或仲裁解决。 诉讼退房中的成本一般较高,因为房屋的价值不是一般商品可比拟,而且因此类情况引发的诉讼往往也比较复杂,因此无论是经济成本(诉讼费:一般法院是根据案件标的来收费,最后由败诉方承担。律师费;一般房产类案件由于其本身就具有一定专业性,因此当事人都会委托律师来代理)还是时间成本(主要是取证时间)都会比一般诉讼要高。 普通百姓购买房屋5大注意事项: 1. 购房时应当先充分了解自己想购买房屋所属开发商的背景,往往一些口碑好、信誉高的开发商其楼盘质量、售后服务各方面也相对来说比较好; 2. 购房者应当充分考虑自己所选房屋所处的位置、环境,毕竟买房对一般消费者来说,是件大事,因此房屋的称心关系到以后是否能够长期居住的问题; 3. 考虑自己的经济实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付房款方式,以免以后因资金紧张出现争议; 4. 签约不必过急,要仔细审阅合同,了解仔细每个合同条款,如有困难,可先行拿一份合同复印件,然后回去咨询相关有经验的人士或律师; 5. 发生争议时,应及时找律师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