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 疾病查询 新闻中心> 专题> 综合类 > 正文

兴酣落笔摇五岳——山东省文化体制改革巡礼

来源:人民日报 2011-10-13 17:17:13

    历史传统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这是优势,但有时也是劣势。守着丰厚的文化资源,山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3.12%,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位次很不匹配。山东人有担当、重义气,但同时给人的印象又相对保守,瞻前顾后,似乎从不为天下先。

    2003年,山东成为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改革,在这个文化厚重的大省开始艰难起步,但更多的还是在等待观望。

    观望是缘于害怕。大

家总结有三怕,一是怕丢铁饭碗,二是怕丢退休后的保障,三是怕没有回头路可走。“如果推到市场上失败了,会不会连原来的阵地都丢了?”“现在至少逢年过节还能撑一台晚会,如果人都流失了,老百姓看什么呀?”“虽说是不破不立,可是破了没有立起来怎么办?”

    在这样的观望中,许多原来与山东在一个起跑线的省市,跑到了前面。

    各省都在发力,山东何去何从?环视周围的江苏、安徽等省,山东深刻认识到,早改早受益,大改大变化,真改真见效。

    一场改革在大刀阔斧进行之前,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望,经过激烈的讨论,经过自我的沉淀,也是必然的过程。观念的碰撞,为的是下一步改得动,改得顺,改得好。

    2010年7月,山东省召开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振兴大会。省委、省政府确立“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文化产业增加值翻两番,逐步成为支柱产业”的奋斗目标。这是山东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做出的全面部署,也是一次统一思想达成共识的大会。

    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强调:“要像重视经济工作那样重视文化工作,像重视物质文明建设那样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像重视做强经济硬实力那样重视做强文化软实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如今不再只是诗词曲赋歌舞升平,它包括了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全新认识,包括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比翼齐飞,包括了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大会开了整整3天,所有的干部都被要求听会,一直到基层的每个乡镇,都进行了现场直播。

-
相关链接

上一篇:济南宣传文化系统贯彻群众路线深入推进五大建设
下一篇:济南市文化建设工作:改革发展成就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