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电工坚守海岛26年
核心提示
船还未停稳,郭文波一个箭步窜上码头。紧接着,他回过身来伸出手臂,把船上人挨个拉上岸。郭文波个子矮小,沉默、黝黑的脸上布满皱纹,48岁的他看上去更像50出头的人。尽管脸上总挂着笑容,但一说话他就显得紧张而腼腆,只有说起与电有关的事时他才有底气多说几句。
郭文波,青岛胶南供电公司农电工。从26年前开始,在位于胶南市西南方向海域的一座小岛———斋
堂岛上,他一直守护着这座孤岛的光明!正因为这份坚守和执着,今年3月,他获得“全国感动电力人物”提名奖。9月21日,记者赴斋堂岛亲历他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上岛
海浪声戳我的耳膜
站在琅琊港码头向大海眺望,用肉眼就能看到斋堂岛,这个黄海边缘的小岛上有421户居民,1000多人,大都以捕鱼和养殖海产品为生。岛上除了居民和养殖户外,有6户比较 “另类”,其中两户是开小卖部的,两户是开海鲜馆的,一户是卫生所,剩下的一户就是“公家派来的”郭文波。
郭文波清楚地记得,他登岛的日子是1985年8月18日。那天,他被当时的胶南县供电公司从老家湖崖村派到了斋堂岛,负责岛上的用电管理、线路维护和抄表收费等工作。初到斋堂岛的日子是难熬的,郭文波就住在配电室旁边的一个小房子里,离海岸崖壁不到10米,一到晚上轰隆隆的潮水便不停地拍打着崖壁,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没上过岛的人不知道,我被这潮水声困扰了将近两年才适应。这两年时间里,我几乎没有睡过一天安稳觉,老感觉有个东西在戳我的耳膜,头疼得要命。”郭文波告诉记者,当时由于长期睡眠不足,他的体重急剧下降,身体越来越弱,另一名与他一同被派来的电工实在无法忍受,干了不到3天就辞职离开海岛,而他则咬牙挺了过来。
孤独
上岛后越来越沉默
对于年轻的郭文波来说,当时另一项重要挑战就是孤独。那时每天只有两趟小船往来于琅琊港与斋堂岛,遇到下雨刮风船就会停开,交通极为不便。而且岛上电压不够,每晚郭文波都要负责看护发电机发电,根本没有时间回家。
由于斋堂岛上的村民基本都是渔民,常年出海打鱼,男人们出门后家里就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所以一旦男人出海,村民之间便不再相互串门,这是岛上数百年来形成的风俗。没有家人,没有朋友,没有电话,没有电视,郭文波成了生活在玻璃罩里的人,工作之余,除了到海边转转,他只能一遍遍地看书写字,哪怕是最枯燥的机械图表他也能翻来覆去看好几遍。几年后,初中毕业的郭文波学会了电器修理和机械设计,性格却越来越沉默。
艰苦
搭个帐篷过大年
郭文波对工作的热情和细心感动着每个斋堂岛人,26年来,斋堂岛村里从未有人欠缴一分电费,从未发生一起人身触电事故。
2001年年初,斋堂岛修建码头,施工的吊车不小心将连接陆地与斋堂岛的电线给刮断了。当时正是农历腊月廿二,还有一天就是小年。郭文波心里焦急万分,他立即向公司汇报此事,请求公司调派一台发电机上岛增援。发电机很快运到斋堂岛,村民们可以亮堂堂地过年了,可郭文波却要在发电机旁搭个简易帐篷,承担起守护发电机的任务。呼啸的海风像刀子一样锋利,夜晚气温在零下10摄氏度以下,由于发电机旁边存放着两桶柴油,为了防止火灾,帐篷内无法生火取暖。就在这滴水成冰的冬夜,郭文波硬是靠着3床棉被和一个暖水袋坚持了近两个月,直到线路恢复正常。
2007年,陆地上有个生意人来到斋堂岛上开了家商店,经营几个月后找到郭文波,希望能将店铺的商业用电改成按居民照明用电标准收费,这可是违反规定的,郭文波向他解释了相关政策。为向郭文波施压,这位老板天天给供电公司打电话,举报郭文波“乱收费,不服务”,并在村子里到处讲“郭文波贪污了我家一万块钱电费”。面对商店老板的无理取闹,郭文波第一次流下委屈的泪水,他找来乡亲们作证,取出最近几年的电费明细表,与商店老板一笔笔账核对。最终商店老板觉得理亏,在村民们的责备声中离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