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市PK取胜“蛟龙”潜入青岛 自7月21日以来,在远离祖国一万公里之遥的东北太平洋海试区域,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连续5次进行下潜实验,突破5000米深度,创造了新的下潜纪录,也是中国走向深海的标志,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2012年还将冲击7000米设计深度。作为“蛟龙号”未来保障和支撑基地,位于即墨鳌山卫的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正在为 “蛟龙号”的入驻做准备,蛟龙号“安家”青岛也引起市民极大关注。那么“蛟龙号”为何会落户青岛,又为何选在鳌山半岛,海试后还能干些什么,试验成功有哪些重大意义?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乃胜,作为事件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他详细地解答了这一系列问题。 建深海基地是争取来的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连续5次进行下潜实验,最大深度达5188米,这是继蛟龙号在2010年载人下潜3759米的深度后,再度刷新我国载人深潜的深度纪录,这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50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伴随着“蛟龙号”海试的推进,人们逐渐把目光放到了海试结束后,它将来用来做什么?特别是得知国家深海基地建在即墨鳌山卫,这种兴趣就更浓厚了。 “蛟龙号”为何最终落户青岛呢?作为当时的参与人和见证者,李乃胜说,实际上走过了一条“发起在无锡,目标在上海,落户在青岛”的路。实际上在2001年就在考虑这件事了,2002年科技部的863计划作为重大专项正式启动,深潜器进入轰轰烈烈建造过程中,当时考虑需要一个基地。因为7000米载人潜水器的制造,无锡702所是第一个牵头单位,自然想到无锡建基地,但当时海洋局考虑建在上海,上海也是重要的海洋基地,准备形成一个“上天入地、下海登极”集体形象,为什么最后来到了青岛呢?真正开始运作也就是2004年的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青岛市政府敏锐把握、积极争取,超出了国家海洋局领导的想象,政府的积极争取态度至关重要。 第二个优势是青岛的自然条件优越,主体是跟上海相比较。青岛总体上是花岗岩为主的岩石基海岸,非常有利于港口建设,这是一个先决条件。而上海周围是一些潮平泥沙沉积,要新建港口很困难。 第二,青岛的自然灾害影响较小,每年的台风在山东半岛正面登陆很少,即便正面登陆,风力也会很弱,极少会发生因自然灾害而仓促搬家这样的事。 第三,深潜器都集中在青岛。深海基地的建设得考虑到政治敏感性,考虑到国家安全。东海南海离争议海区较近,容易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而在黄海发生激烈性争议的可能性不大,所以相对国家安全来讲,那是有足够保证的。 最打动人心的就是深潜器造出来干什么用?国字号的大所都集中在青岛,而且当时国家原来布局的一些东西都在青岛,不可能为了这个基地,科学家都要跑到上海去,人为地增加负担。考虑到将来特别是用户群体,以青岛为主,海洋局的领导也不得不考虑。 在配套设施齐全方面,当时大洋一号在北海分局改装完成,船就在青岛,海洋局又刚建了大洋样品库,将来深潜器很重要的作用就是采样,采回来的样品放在哪里?因为大洋样品具备这个条件,不可能放在上海再往青岛运样品,样品在路上的保鲜、保护、保真,特别是一些有毒的液体气体运输起来都很困难。 看好鳌山卫的地理位置 基地建设为何最终选在鳌山半岛?李乃胜说,实际上在争取深海基地落户青岛时就在考察地方的选择,当时对麦岛、红岛、沙子口、鳌山卫这4个地方都进行过详细考察,后来将焦点放在沙子口南姜码头和鳌山半岛。经过一番权衡和考察,最终选在鳌山半岛。李乃胜说,作为当时参与人员,他也是偏向于鳌山半岛的,首先那个地方自然条件特别优越,是个基岩海岸,天然适合建港。另外那里有一个柴岛,是个天然避风的好地方,那里本来就有一个避风坝,对港口起到天然避风的作用。还有一个就是水深条件,现在港里面已经有17米水深,一出柴岛就是20米水深的主航道,7米的吃水,考察船基本就够了,将来为了特别需要,施工量很少,就可以通到20米的主航道,优越的自然条件是无法比拟的。 “鳌山半岛和当时整个中国海洋科技规划融合在一起。”李乃胜介绍说,从2001-2002年,科技部的202号文明确表示,支持青岛建海洋科技城,当时的想法就是先建一个海洋中心,再上升到海洋科技城。海洋科技城得有一个核心,当时的规划想的就是鳌山半岛,因为当时已经有一个初步的海洋中心的苗种基地建在那里。 “要建深海科技城的想法类似于航天科技城,而深海基地只是它的一个分支。”李乃胜说,还有一个概念就是蓝色硅谷的建设,鳌山半岛是蓝色硅谷的核心,而如果全是些“国”字号的重要海洋科研基地形成一个群体,在国内很有显示度,也会成为蓝色经济重要的科技平台和支撑。 选择在鳌山卫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它有基础,鳌山港基本上是个处于闲置状态的杂货港,几乎没有货源,自然条件又很好,非常适合建成将来的海洋科技舰队,其他地方都没有这样的港口条件。当时滨海大道正在修,交通很方便,区位优越,从飞机场去、从市区去都很顺。 促进海洋科技事业的抓手 国家深海基地建在青岛,对青岛来说有什么意义呢?李乃胜笑着说,意义可大了,第一条就是树立青岛的形象,第二条就是进一步确立青岛海洋科技国家队的地位,第三条这是青岛海洋科技走向深海的标志,第四条,就科技来讲,是个大大促进海洋科技事业的抓手。海试结束后伴随而来的就是国家项目、国家课题的确立,那些不可替代的资料、样品必然带来不可替代的经费、科研支持,领头的课题、领头的科学家都会出在青岛,因为在这一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 这是吸引、凝聚高端人才的重要平台。国外一些大牌的科学家、高端人才,并不是说单单给他们钱就行,他们需要一个成就事业、施展才能的平台,而这个基地就能够使他们有更高的知名度。 它还能够带动相关技术发展。毕竟深潜是个高新技术的集成,特别是深潜器一说谁都明白,密封、抗压、水下通讯、水下定位,这些是很少人接触的重要难题,本身都是一些技术突破,这些技术带来的就是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和应用。 “蛟龙号”海底大显身手 “蛟龙号”实验完了干什么用?用途非常之多,可能一般人不是太了解,现在还处于海试阶段,只是试验设备本身,一直到明年7000米海试,结束后再正式交付使用,到那时就会有一套规划。 李乃胜说,眼下参照国外同类深潜器能做的事而言,第一个用途,也是最主要的,就是下到海底看看。“到海底看看就是最重要的突破,它可以下到海底7000米,可以说一般性的全球海洋它都可以去。”李乃胜说,海底观察是第一个任务,包括照相、传回图像、现场通话等,通过视频,上面的人能看到底下,本身可视的资料就是特别重要的。 第二个用途是海底科学取样。包括生物的、地质的或者是一些特定的样品,甚至是特定的有毒的或者是炽热的液体,都能够保全、保真地取回来,这是任何其他设备不可替代的。比如说热液喷发口,温度特别高,靠人谁都不敢去伸手,现在科学家测到的最高温是500多度,机械手就可以伸进去抓东西。 第三个大的用途,各类海底作业。“比如说海底测量,咕嘟咕嘟冒热泉的东西,温度有多高,深潜器的机械手可以拿温度计插进去,通过视频就可以看到数据。”李乃胜举例说,还有就是往海底下布放一些特定的设备,投放各类需要的东西,这类海底作业都是别的机器不可替代的。 第四点海底救捞。李乃胜举例说,当时美国一颗氢弹掉海里了,最后就是用3个深潜器把它捞起来的,还有就是海底下一些重要的国家秘密或者重要的宝藏救捞、沉船等的打捞,也只有它能做到。 第五点海底抢险,包括工程的抢险和人员的抢险。两年前俄罗斯一条潜艇推进器被缠着了,转动不了,上不来下不去,和平一号、和平二号下去之后钻到底下把缠在上面的网缆割断,潜艇就上来了,要没有它的话,只能等死。还有现在跨洋通讯光缆断了、海底管线、石油主管道、输气主管道破裂了,派它下去一看该怎么处理,事情就变得简单多了。 第六点就是涉及国家的国防安全。“比如说咱们怀疑特定区域有敌人的潜艇,派这个东西下去看看,我在底下蹲着就可以捕捉到潜艇。”李乃胜举了个生动的例子,将来还可用于海底的战争、水下的争夺,它是一个显示实力的重要标志。(记者 吴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