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市PK取胜“蛟龙”潜入青岛
自7月21日以来,在远离祖国一万公里之遥的东北太平洋海试区域,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连续5次进行下潜实验,突破5000米深度,创造了新的下潜纪录,也是中国走向深海的标志,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2012年还将冲击7000米设计深度。作为“蛟龙号”未来保障和支撑基地,位于即墨鳌山卫的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正在为 “蛟龙号”的入驻做准备,蛟龙号“安家”青岛也引起市民极大关注。那么“蛟龙号”为何会落户青岛,又为何选在鳌山半岛,海试后还能干些什么,试验成功有哪些重大意义?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乃胜,作为事件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他详细地解答了这一系列问题。
建深海基地是争取来的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连续5次进行下潜实验,最大深度达5188米,这是继蛟龙号在2010年载人下潜3759米的深度后,再度刷新我国载人深潜的深度纪录,这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50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伴随着“蛟龙号”海试的推进,人们逐渐把目光放到了海试结束后,它将来用来做什么?特别是得知国家深海基地建在即墨鳌山卫,这种兴趣就更浓厚了。
“蛟龙号”为何最终落户青岛呢?作为当时的参与人和见证者,李乃胜说,实际上走过了一条“发起在无锡,目标在上海,落户在青岛”的路。实际上在2001年就在考虑这件事了,2002年科技部的863计划作为重大专项正式启动,深潜器进入轰轰烈烈建造过程中,当时考虑需要一个基地。因为7000米载人潜水器的制造,无锡702所是第一个牵头单位,自然想到无锡建基地,但当时海洋局考虑建在上海,上海也是重要的海洋基地,准备形成一个“上天入地、下海登极”集体形象,为什么最后来到了青岛呢?真正开始运作也就是2004年的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青岛市政府敏锐把握、积极争取,超出了国家海洋局领导的想象,政府的积极争取态度至关重要。
第二个优势是青岛的自然条件优越,主体是跟上海相比较。青岛总体上是花岗岩为主的岩石基海岸,非常有利于港口建设,这是一个先决条件。而上海周围是一些潮平泥沙沉积,要新建港口很困难。
第二,青岛的自然灾害影响较小,每年的台风在山东半岛正面登陆很少,即便正面登陆,风力也会很弱,极少会发生因自然灾害而仓促搬家这样的事。
第三,深潜器都集中在青岛。深海基地的建设得考虑到政治敏感性,考虑到国家安全。东海南海离争议海区较近,容易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而在黄海发生激烈性争议的可能性不大,所以相对国家安全来讲,那是有足够保证的。
最打动人心的就是深潜器造出来干什么用?国字号的大所都集中在青岛,而且当时国家原来布局的一些东西都在青岛,不可能为了这个基地,科学家都要跑到上海去,人为地增加负担。考虑到将来特别是用户群体,以青岛为主,海洋局的领导也不得不考虑。
在配套设施齐全方面,当时大洋一号在北海分局改装完成,船就在青岛,海洋局又刚建了大洋样品库,将来深潜器很重要的作用就是采样,采回来的样品放在哪里?因为大洋样品具备这个条件,不可能放在上海再往青岛运样品,样品在路上的保鲜、保护、保真,特别是一些有毒的液体气体运输起来都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