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3000米级海试日前获得成功,五星红旗首次“飘扬”在3759米的深海,我国载人深潜项目何时向更大深度挑战,两名潜航员又将接受怎样的训练?昨日,记者从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了解到,试验母船“向阳红09”号预计于明年6月从青岛起航,搭载深潜器及参试人员,赴太平洋海域进行5000米级海试,而为了届时能更好地海下取“宝”,潜航员付文涛、唐嘉陵近日将到中国海洋大学 “充电”,进修海洋生物、地质、环境等方面的课程。
潜航员要文理兼修
“3000米级海试成功了,下一步潜航员要向海下5000米发起挑战。”北海分局潜航员管理办公室主任吉国介绍说,付文涛、唐嘉陵两名潜航员正式受聘为我国首批潜航员之后,两人经过近四年的陆上培训和海上培训,系统完成了深潜器原理、操控以及体能、心理等方面的训练,逐渐成长起来,在今年的3000米级海试中,两人圆满完成了规定的各项试验任务,创造了3759米的深潜纪录。预计明年6月份,我国将在太平洋海域进行载人深潜5000米级海试,而在这之前,付文涛、唐嘉陵两名潜航员将到中国海洋大学系统学习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海洋环境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在1000米、3000米海试中,我们就发现不少奇特的海底生物,有的体长一米多,但来不及辨认和拍照它们就溜走了。”唐嘉陵告诉记者,除了海底目标物搜寻、地形地貌探测等任务外,海底生物取样也是深潜作业的一项重要使命,因为海底生物千奇百怪,有的甚至不为人们所知,研究它们为何能在如此大压力下生存就显得非常有价值,“但同时,在漆黑的深海、有限照明和十几米观察距离的条件下操控深潜器,就好比在大雨如注的黑夜里,驾车行驶在无路的荒野丛林一样困难,为了更好地发现和抓取海底宝贝,我们就要多积累一些相关知识。”据了解,除了海洋方面的课程,两名潜航员还将学习海洋法等文科知识,尽量拓宽知识面。
期待挑战更大深度
“我们非常期待着向更大深度挑战。”两名潜航员告诉记者,过去的每一次海试都让他们很难忘。为验证潜水器性能,他们需要在水下连续工作9小时以上,在狭小的球体空间里,三个人 (两名潜航员和一名科学家)要并排屈身抱膝坐着操控潜水器。每次下潜的前一天,他们就要调整饮食,将下潜过程中的排泄降到最低,虽然每人都两瓶水,但大半天下来喝掉的只有两口,只能润一润干得难受的喉咙,为的是减少排泄。而由于海底无光,水越深水温越低,随着下潜深度增加,舱内温度很快降低,从三十六七摄氏度很快降到十几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舱内压力也降低到900百帕左右,相当于登山运动员登上1500米的高度。出于安全考虑,舱内氧气浓度一般低于正常水平的10%-20%,感觉下潜就好像是在登山,登得越高越冷,越高氧气越稀薄,“但作为深海大洋的探索者,我们义无反顾”。 记者 于小阳 摄影报道
试验母船加装设备
如果说潜航员是探索者,试验母船“向阳红09”号以及海洋环境参数监测人员就是保驾护航人。据北海分局潜航员办公室海试带队和技术负责人张洪欣介绍,海上试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每下潜10米压力就增加1个大气压,温度和盐度存在突变跃层,底质和海流复杂多变,这些都是潜水器试验中的风险和障碍。因此,海试期间准确的海洋环境参数监测对潜水器的安全下潜就显得尤为重要。每次到达试验海区后,作为为潜水器“试水”的部门,环境参数监测小组都会立即进行全深度的海洋要素测量工作。下潜前潜航部门要用监测小组提供的海水密度和底质数据进行配重计算,来控制下潜速度和选择坐底时机;根据海流数据进行下潜位置的选择,以便节省潜水器上宝贵的电力资源,增加海底作业时间,因为蓄电池是潜水器惟一的动力源。水声通讯保障部门要利用监测小组提供的声速数据进行声线改正,以确保指挥部和潜水器之间的通讯畅通,提高水下定位精度。据了解,5000米级海试准备期间,“向阳红09”船将加装相关调查设备,在深潜海试的同时,帮助技术人员进行海底矿藏的相关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