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大头条 > 正文

桥隧今开通 大青岛开启桥隧时代

来源:青岛日报 2011-06-30 06:55:48

  时间,是有重量的。

  今天——2011年6月30日,一个在岁月的轴线上,再平常不过的普通刻度,却因为胶州湾大桥和隧道的通车,在这座城市的发展进程中,拥有了沉甸甸的重量。

  这是一个必须用浓墨重彩进行标注的历史时刻。刚刚走过两甲子的青岛,在这一天,真正跨越了胶州湾的阻隔。“青黄不接”终成过往。一段历史终结了!一段征程开始了!

  这更是一个需要用想象力去眺望的崭新时刻。一桥、一隧,打破

的何止是交通的瓶颈,它们更有力地重塑了西海岸的空间格局,进而深刻改写着整座城市的发展态势。在桥、隧上奔行的,其实是这座城市发展的新梦想和新可能。全新的时间开始了!

  正因为如此,站在这个重要的节点之上,在桥、隧的“牵引”之下,我们的目光在“西海岸”汇聚。

  我们聚焦这片阔大区域的激越现实,和它那注定将因桥、隧而改变的瑰丽多姿的美好未来。

  桥隧一通空间阔

  我们相信,充分依托自然地理条件,充分遵循城市发展的科学规律,一个全新的城市中心将在西海岸飞快崛起。

  未来的青岛,在桥、隧的牵引下,比翼齐飞的东、西海岸,将书写出精彩而宏阔的“双城故事”。

  所有城市的发展轨迹都一再表明,重大的交通基础设施是塑造区域空间格局最强大的力量之一。它们汇聚、吸引起的发展能量,就像有形的经纬线,重新切割和编织着城市的空间。

  胶州湾大桥和隧道,是两条横跨胶州湾的交通轴线,更将是两条推动西海岸空间演变的动力轴线。

  在桥、隧的牵引下,我们对于西海岸的概念需要重新定义,我们看待西海岸的视角需要重新调校。

  上世纪80年代,这座城市小心翼翼地在胶州湾西岸的黄岛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是西海岸第一次进入城市发展的视野。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在当时的城市规划中,相对于胶州湾东岸的主城区,黄岛被定义为辅城。

  步入新世纪,随着“挺进西海岸”战略的实施,以集装箱码头西移至前湾港区为标志,西海岸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城市的经济版图中,日益成长为新的经济重心。

  然而,受制于胶州湾的天然阻隔,在这一发展轨迹中,“西海岸”与东海岸的主城区的关系是游离的。西海岸的功能,更多地被赋予的是经济和产业的。“西海岸”在空间上更多的是开发区、黄岛区的同义词……

  如今,因为桥、隧的通车,这一切正在被改写,甚至是被颠覆。

  桥隧一通空间阔。一个全新的西海岸正呼之欲出。

  浩淼的胶州湾上,一南、一北分布的这两条交通主轴,以及胶州湾大桥红岛和胶州连接线,在将胶州湾东西两岸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同时,更使得胶州湾西岸第一次能够以一个整体的形态与东海岸遥相呼应。

  这将是一个远远溢出黄岛边际的全新的“西海岸”。从北到南,在胶州湾西岸依次分布的胶州、黄岛、胶南,都将因为桥、隧的存在,而拥有加速融合、一体化发展的全新趋势。

  这是一片总面积超过3000平方公里的阔大空间。这是城市发展中令人艳羡的空间资源。很显然,传统的辅城定位,已经不能承载它的发展诉求。全新的西海岸,势必将在城市未来发展的格局中扮演全新的角色。

  它会像浦东那样,在多条过江通道的联系之下,与浦西融合为一个庞大的城市中心区? 还是更像天津滨海新区那样,在与主城区保持有机联系的同时,用差别化的定位和功能分区,成为又一个城市中心,从而与主城构筑起全新的“双城”形态?

  我们认为,西海岸发展的轨迹将更多地指向后者。

  正如专家所言,胶州湾不是黄浦江,10多公里的空间阻隔,交通的时耗和费用都决定了,青岛的东西海岸很难完成像上海那样的一体化融合。更重要的是,世界城市的发展规律已经一再证明,单中心的空间布局,已经成为大城市发展过程中挥之不去的梦魇。双中心或多中心正在成为城市扩张和更新过程中人们共同遵循的“铁律”。

  正基于此,我们相信,充分依托自然地理条件,充分遵循城市发展的科学规律,一个全新的城市中心将在西海岸飞快崛起。

  未来的青岛,在桥、隧的牵引下,比翼齐飞的东、西海岸,将书写出精彩而宏阔的“双城故事”。

  产业阵营聚拢升级

  去年,西海岸(胶州、黄岛、胶南三区市)的经济总量已经占到全市的37%以上,超过东海岸(市内四区和崂山区)500亿元。眺望未来,在全新的发展空间中,实现产业进一步聚拢和升级的西海岸,释放出的产业能量一定将更为惊人。

  注视全新的西海岸,与广阔的空间一起进入我们视野的,还有它那庞大而强悍的产业实力。

  这里拥有无与伦比的港口资源。前湾港,20多个深水泊位,年货物吞吐量超过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1000万标准箱。正在紧张施工中的董家口港,码头总岸线长度约35.7公里,泊位数112个,设计总吞吐能力达3.7亿吨。

  这里拥有这座城市最全面、最优越的开放政策。开发区、出口加工区、高新区、保税港区……这些国家最前沿、最高端的开放区域都在这里汇聚,无一缺席。

  这里更拥有着这座城市最强悍的制造业方阵。家电电子产业,形成了以海尔、海信、新都理光、瑞智精密机电等大项目为龙头,中小型配套企业集聚发展的产业格局,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

  石化产业,1000万吨大炼油、总投资6亿美元的丽东化工等龙头项目建成投产,海湾集团在董家口港区全新布局,这里正形成企业数量最多、产业规模最大、拉动力最强的产业集群,成为全国重要的环保型石化基地。

  汽车产业,上汽通用五菱具备年产30万辆整车和35万台发动机的生产能力,整车生产突破35万辆,一批工程机械和汽车零部件项目已形成批量生产规模,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微型车生产基地。

  造修船产业,总投资74亿元的海西湾造修船基地修船坞建成投入使用,50万吨级造船坞启用,大型船用曲轴、船用柴油机等核心配套项目建成投产,国内重要的船舶产业基地基本建成。

  海洋工程产业,总投资40多亿元的中海油海洋石油工程项目一期二期建成投产、三期开工建设,武船重工与麦克德莫特实现战略合作,总投资2亿美元的武船麦克德莫特、总投资23亿元的中石油等海洋工程项目开工建设,亚洲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海洋工程制造基地基本形成……

  这是令人惊叹的现实,以桥、隧通车为契机,西海岸的产业前景,将更加令人惊艳。

  在这片3000多平方公里的阔大空间里,这座长袖善舞的城市可以更为从容地谋篇布局。一直以来,受制于特定发展阶段,因为随机式被动招商、滚动式地域开发,导致的产业布局专业化程度较低的状态将得以彻底扭转。由于发展空间限制,港口、物流产业、制造业之间的矛盾也将有望获得根本性解决。

  可以想见,以先进制造为核心,西海岸的优势产业,都将获得优化布局、全力生长的空间支撑。庞大的产业阵营将进一步优化和聚拢,强悍的产业能量将得以充分地释放。

  与此同时,借助桥、隧的通道,已近于饱和的东海岸主城区(有统计显示,青岛主城区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超过5万人,比以人口密度超高著称的新加坡,每平方公里还要多一万人),将实现向西海岸的产业溢出,提升西海岸的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同时为东海岸的产业升级腾挪出空间。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西海岸(胶州、黄岛、胶南三区市)的经济总量已经占到全市的37%以上,超过东海岸(市内四区和崂山区)500亿元。眺望未来,在全新的发展空间中,实现产业进一步聚拢和升级的西海岸,释放出的产业能量一定将更为惊人。

  叫响“西海岸经济新区”

  我们认为,以桥、隧的通车为契机,立足自身内在的发展需求,同时借力进入国家战略这一难逢的机遇,将形成两股巨大的推动力量,催生出一个崭新的“西海岸经济新区”。

  在未来的全新的发展进程中,这座城市将迎来全新的“西海岸”时间。

  注视西海岸,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地理层面,桥、隧已经将胶州湾西岸的阔大空间完整地聚合在了一起;在经济层面,产业聚拢、扩张的内在冲动,也已经将一个一体化的阔大的西海岸当做发展的前提。

  如何顺势而为,进一步推动、提速西海岸的发展?在桥、隧通车这个节点性的时刻,成为这座城市必须回答的问题。

  我们认为,在产业融合的角度下和经济一体化的视野中,西海岸已经具备了突破“行政边界”,谋求全域经济规划、全域发展规划的资本和条件。把西海岸当做一个完整的“经济区”、“功能区”,进而果敢地在西海岸3000平方公里的空间上,思考功能分区、产业定位和项目摆布,是推动西海岸发展的题中之意。

  不容否认,区际竞争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它就像是一柄双刃剑,在加速经济发展的同时,传统的行政壁垒又往往成为限制产业生长的“天花板”。造成区际之间产业自成体系、相互隔离,重复和低档次布局的现象,即使同类项目,也往往缺乏必要的产业间渗透与关联,甚至同质竞争、互争资源,造成产业资源浪费。

  显然是充分认识到了这一传统发展模式的负面效应,在新一轮的城市扩张中,国内许多城市都果断地打破了行政区划的壁垒,按照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按照经济功能的合理分布,重划区域边界。

  在沈阳,为了实现铁西再造,着眼于整个产业的发展,沈阳在发展空间上,将铁西区和它西侧的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细河开发区通盘考虑。2002年6月,铁西区和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合署办公,由市领导领衔组成铁西新区。新铁西的面积扩张为484平方公里,是原来的10倍。

  天津则表现得更为激进,撤销了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设立滨海新区,以这三个区的行政区域为滨海新区的行政区域,滨海新区成为一个全新的行政区,面积达到2270平方公里,接近两个浦东新区和近六个深圳特区。

  我们认为,对于西海岸的发展,这种顺应经济发展内在要求的区划调整,将是极有价值的摹本。

  与此同时,在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中,对于西海岸经济新区的描述,也为西海岸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很显然,桥、隧既通,为一种应有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因此,我们认为,以桥、隧的通车为契机,立足自身内在的发展需求,同时借力进入国家战略这一难逢的机遇,将形成两股巨大的推动力量,催生出一个崭新的“西海岸经济新区”。

  在未来的全新的发展进程中,这座城市将迎来全新的“西海岸”时间。

-

相关阅读

上一篇:海湾大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