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岛胶州湾桥隧将开通 桥隧引擎激发同城活力 桥隧连青黄 天堑变通途 胶州湾碧波荡漾。6月30日,世界最长跨海大桥——山东青岛胶州湾大桥、国内最长海底隧道——青岛胶州湾隧道将正式建成通车。 青岛胶州湾大桥、青岛胶州湾隧道项目的建成通车,是青岛百年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使青岛市主城区与各区市之间形成“一小时经济圈”,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内各中心城市之间形成“ 从青岛看,桥隧通车,将青岛、黄岛、红岛贯穿在一起,终结了“青黄不接”、“青红不连”的历史,使青岛市主城区与各区市之间,特别是与胶南、黄岛、胶州、红岛、高新区、董家口港区之间的通行距离缩短近30公里,大大缓解了环胶州湾高速公路的交通压力,改善了城乡群众的出行条件,形成了“一小时经济圈”,有利于推动城乡交流和城乡统筹发展。 从山东看,“一桥、一隧、一路(胶州湾高速)”的新交通格局,串起了山东半岛滨海大道的“黄金链”,使青岛与省内的重点城市形成“四小时经济圈”,与蓝色经济区和半岛城市群中心城市形成“一小时经济圈”,可以更好地发挥青岛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省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助推蓝色经济区建设和半岛城市群合作交流,推动山东经济一体化发展。 从全国看,大桥和隧道将G20、G22、G15等交通大动脉贯通,将推动青岛及山东与东三省、京津冀及环渤海、长三角、中原等经济圈的合作融合,助推青岛和山东与国内重点城市的经济社会交流。桥隧通车为青岛和山东“北上南下西进”开拓更大的发展新空间,提供了以交通为骨架的城市物质基础支持。 从全球看,桥隧跨越胶州湾,可以借助胶州湾的海外知名度,进一步提升青岛的城市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促进青岛对外开放形成新的格局,推动对外招商和经济发展。 桥隧经济成为新引擎 道路通则百业兴,桥隧贯通使得胶州湾西海岸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桥隧时代、同城发展”。 在青岛胶州湾大桥和胶州湾隧道贯通之前,杭州湾大桥和厦门翔安隧道的建成通车,已经为我们展现出桥隧带来的巨大能量。 以杭州湾大桥为例。随着杭州湾大桥的通车,长三角交通版图彻底改头换面,上海、宁波陆地距离缩短100公里以上,在杭甬之间形成环形“金三角”交通圈;上海与温州、台州距离拉近,彼此交通不必再绕杭州湾行走。测算结果显示,大桥建成后的20年内,将降低运输成本410亿元,节约旅客时间定量换算约为65亿元,长三角间交通效率大大提高的同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井喷。这样一份粗略的“账”,给了我们呼唤桥隧时代最有力的论据支持。 青岛开发区工委(区委)副书记、管委副主任马卫刚说,大桥、隧道开通,黄岛区真正跨入“同城发展”,与市南区一样成为青岛的核心区。从城市格局来说,大桥、隧道开通,拉近了环胶州湾区域的交通联系,青岛环湾型城市的发展格局将大大加速。 春江水暖鸭先知。老尹家海参是黄岛区发展起来的海参品牌,养殖在西海岸,销售在主城区。青岛老尹家海参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宝昌认为,大桥、隧道通车之后,员工、货物的往来将更便利,企业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同时,他们找到了新产业:计划在薛家岛建立海上观光旅游基地,吸引更多的青岛市民来此观光旅游。 桥隧对接“长三角” 青岛市交通委副主任、市公路局局长韩守信说,大桥、隧道的开通,不仅紧密了青、黄之间的交通联系,也加强了青岛与我省西部,甚至江苏、河南等省份的联系,促进区域之间的往来,对产业布局产生影响。 6月23日,国家开发银行专家委员会专家、青岛市社科院研究员隋映辉表示,青岛胶州湾大桥和胶州湾隧道通车后,青岛市应依托桥隧通车逐渐形成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推动青岛区域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更好地发挥龙头城市作用,同时借此实现与“长三角”地区的对接,推动青岛乃至山东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我们要跳出青岛乃至山东看桥隧通车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和带动作用。”隋映辉分析,青岛通过桥隧这两项交通大工程以及滨海公路(南线)、日(照)黄(岛)铁路,实现了与“长三角”地区的对接,使得“长三角”地区的资金、信息以及创新型资源可以通过以上交通要道与青岛接轨,实现资源的有效使用。 他认为,“长三角”地区最缺的就是资源,而山东矿产资源丰富、“人口红利”明显、工业基础雄厚,青岛作为山东的龙头城市,应发挥沿黄地区的腹地优势,以及胶东半岛其它城市产业配套服务,依靠桥隧实现与高速公路、地铁等网络的有效连接。 青岛的二元结构还比较明显,胶州湾大桥和胶州湾隧道还只是青岛完成战略布局中的众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个节点,还需要铁路、公路、海路、空路“四港”联动,形成空间发展网络,让青岛灵动起来。 “桥隧不仅仅是两项交通工程,还应该赋予其丰富的内涵。”隋映辉认为,像美国的旧金山金门大桥、我国的杭州湾大桥、厦门翔安隧道等,有的已建设大桥公园、大桥博物馆,成为城市不可缺少的一处人文景观。 “青岛胶州湾大桥和隧道的旅游、文化以及园林等功能都应做最大限度的挖掘,发挥其近期、远期效益。”隋映辉表示,随着桥隧通车,以及青岛地铁网的布局完善,青岛的城市重心有望随之向北部腹地转移,青岛市应站在大青岛格局的角度,适时考虑行政资源的转移,以此促进产业转移和经济结构调整。(薄克国 梁旭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