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专题> 焦点新闻 > 正文

郭先登:铸塑桥隧新时代的城市竞争力

来源:青岛财经日报 2011-06-29 21:02:43

    在举国同庆党的90周年生日之际,青岛市历史上第一条海底隧道和第一座跨海大桥同时顺利开通。青岛这座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城市自豪地向世界宣布,城市完全跨进桥隧新时代。迄今为止,作为一个大城市能实现在全行政区域都发挥作用的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的同时贯通,这在中国和世界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史上是史无前例的,是800万市民在中共青岛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为党的90周年生日献了一个厚重的大礼,为庆祝城市建置12

0周年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为世界桥隧建设史书写了辉煌的一页,为城市发展史竖起了一座伟大里程碑。“桥隧新时代”地位的确立,决定了青岛未来发展必须铸塑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城市竞争力。

    一、青岛告别了“船时代”,城市完全跨进桥隧新时代,树立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新形象。

    20世纪60年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催生着现代筑路技术、架桥技术、挖隧技术等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技术的日益成熟,促使了国际范围内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有效地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世界开始进入“路桥隧时代”。一大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大“路桥隧”项目竣工,如日本的东京湾跨海大桥、美国的旧金山跨海大桥、连接英法两国跨越英吉利海峡的海底隧道等,直接推动了国家与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后,随着综合国力增强和科学技术飞跃发展,加之以拥有的传统筑路、架桥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要想富,先修路”逐步地成为全民族的意志与共识。进入21世纪后,以筑路、架桥、挖隧为代表的大兴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高潮,在中华大地呈现一浪高过一浪地发展趋势。

    青岛市从建制市设置的哪一天起,其特殊的城市地理位置,由于号称城市母亲湾的胶州湾横旦中间,使城市东海岸和西海岸的交通联系经历了百余年从木船到小火轮,再到渡轮的交通历史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虽然随着城市高速公路及其它等级公路的快速发展,日益提高着东西海岸的交通通联水平,但是胶州湾仍然如“天堑”一般阻隔着两岸便捷、高效地交通通联。进入21世纪后,青岛这座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抓住机遇,加快推进城市行政管辖全域的“路桥隧”工程项目建设速度。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青岛市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国际标准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终于在党的90周年生日前夕,青岛这座充满魅力的国家级中心城市,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的同时开通,全域行政所属区(市)的交通连接,从根本上告别了“船时代”,城市完全跨进桥隧新时代。桥隧同时开通所表现出来的突出作用是:

    (一)为打造中国最长的环半岛“黄金链式滨海大道”,奠定了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支持,树立起城市显现“首位度”光彩的新形象。

    世界与中国都已经进入“多极多圈多带多区”相互交融发展的时代,青岛作为山东区域位居“首位度”的城市,全面提升城市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全面发挥出城市拥有的静态优势和动态优势,必须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论证到建成,历经10余年,通过精心规划、精心设计和精心施工;创新工艺、创新方法和创新管理,今天桥隧同时贯通使评价城市区位优势竞争力的三大要素,即影响力、形象力、拉动力作用于城市发展的系数指标在可比较中彰显城市形成的巨大竞争力。为了能够正确判定桥隧同时贯通对城市发展的具体作用,笔者在权威性“云计算”科研单位的支持下进行了测算,以上海跨越黄浦江的多桥多隧作用于城市发展为比较对象,设定上海为1(10年周期),青岛上述的影响力、形象力、拉动力分别为0.701、0.815、0.753;“三力” 在周期内综合作用产生的经济效果对GDP的拉动值在1.5~1.7%之间。

    据世界大型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资料,青岛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按标准交通流的千小时流量计算,其所作用区域节约的时间等成本比之原交通流方式相当于每年节约包括油料、车损等在内物质财富超过数十亿元;提高单位工作时效率达到3.89倍,折合每年作用区域无形增加2亿个单位工作时;按每人/年1600个标准单位工作时计算,每年提高的单位工作时效率可直接节约人工125000人;按2010年作用区域全员劳动生产率计算,每年提高的单位工作时效率可创造财富折合人民币125亿元。数字显示,青岛更加表现出经济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光彩,更加突出蓝色经济区核心区作用。

    (二)为开拓新鲁商“北上南下西进”更大的发展空间,提供了战略型的以交通为骨架的物质基础支持,为以港兴市提供了不可复制的机遇。

    青岛可以名副其实地带动山东半岛城市群、乃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更方便、更快捷、更节约“时间成本”的北上联紧东北亚、京津冀及整个泛环渤海经济圈区域;南下淮海、强化鲁苏合作;西进连接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开辟通连中国中西部和中亚、欧洲新的更辽阔的发展新空间,为以港兴市,承揽巨大货源,形成巨大商流与物流提供了不可复制的机遇。

    (三)为开创更高水平的民生发展新空间,提供了城市形成强力人流、物流和商流能力的交通支撑,形成建设幸福城市的新环境。

    青岛消除了青、黄、红(岛)因胶州湾而形成的天然屏障,“天堑变通途”,城市构建起立体化、无障碍四通八达的大交通网络,形成主城区半小时、城市全域1小时、半岛城市群两小时交通圈,极大地提高了区域同城化协调发展水平。桥隧开通使青岛展示出在行政全域加快实施城市化与城镇化战略格局调整新气魄,演义着组团布局、协调和谐发展新篇章,城市发展形成大城市发展框架的新结构模式,为加快推进城市发展空间布局调整和卫星城镇建设,为提高城市行政管辖全域土地均值化水平,提供了雄厚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开创出更高水平的民生发展新空间,开创出更广阔的旅游经济、会展经济等发展新空间;展示出青岛全面建立海湾型城市经济与布局新结构,建立以高端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为主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名副其实吸引人流、物流和商流的美丽海滨城市,形成更加适宜于居住、创业与发展,建设和谐青岛与幸福青岛的新环境。

    二、“桥隧新时代” 理论概念的确立,指导着青岛进入空间功能布局大调整的历史发展阶段。

    空间功能布局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竞争力不断提高过程的进展,需要把握机遇,适时进行城市空间功能布局的大调整。这样的调整可以促使城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处于协调的状态下。笔者作为最早提出“桥隧新时代”理论概念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于2010年10月23日在《青岛日报》理论版发表了《从容把握青岛经济发展走势》的文章,系统地论证了由于实践的发展,决定了青岛走进“桥隧新时代”,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概念。面对青岛完全跨进桥隧新时代,从提高城市竞争力的视角看,很需要对曾经发生过重大影响的、指导空间功能布局的“概念”进行重新的思考。在重新思考中,再认识原有的某些指导性“概念”,由于受到历史局限性束缚,在城市完全跨进桥隧新时代之际,它们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了。进而,充分认识青岛已经进入空间功能布局大调整的历史发展阶段,只有确立新的指导性概念,才能加快推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重新思考“经济重心西移”的概念,确立青岛东西两岸已通过桥隧,构建成一个无通连障碍的大城市空间框架,两岸区域空间需要建立同一化的、以现代服务经济为主体的城市经济结构。

    20世纪初,由于胶州湾而形成的天然屏障,为使西海岸加快发展,城市决策层做出了以发展重化工业为主体,促使城市“经济重心西移”的决策。坦诚的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以发展重化工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重心西移,带动了西海岸区域的发展,西海岸形成了以重化工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客观的评价,在那个历史阶段,正是由于“经济重心西移”,西海岸区域才抓住机遇上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大项目,提高了青岛工业园区的发展水平,也提高了青岛制造业的规模生产技术水平,因此在国内形成了看“上海工业高地,青岛工业园区”的说法,这一说法得到了国家主管部门的充分认可。

    随着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高端产业和高端产品的发展阶段,随着城市完全跨进桥隧新时代的到来,青岛发展现代服务经济,从功能空间布局的视角看,无须再分什么东西两岸,而是要从东西两岸空间功能实现同一化的视角,加快建立以现代服务经济为主体的城市经济结构。当这个历史阶段到来之际,东西两岸空间已经不存在“重心”与“中心”之分了,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也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显然,“经济重心西移”的概念,应当放进博物馆,成为历史的写照。

    (二)重新思考“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中“依托主城”内容里的“主城”概念。

    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中后期,城市决策层做出了实施“依托主城、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线辐射”战略的重大决策。毫无疑问,被简称为“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战略,在实践中为建立“一主三辅多组团”的城市发展空间功能布局调整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实际已经证明,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促使青岛真正拉开了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海滨城市的框架。现在需要研究的是,由于受到历史局限性的束缚和惯性思维的驱使,无论是从宣传上,还是从实际的操作上,“依托主城”内容里的“主城”概念只是定位在东海岸。

    当青岛已经完全跨进桥隧新时代之际,可以肯定地讲,“主城”的区位概念已经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开始发生历史性的根本变化,那就是西海岸的黄岛区划归青岛市管辖,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特别是桥隧的通连,已经完全使之成为青岛市的“主城”区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依托主城”内容里的“主城”概念,不仅指得是位处东海岸的城区,而且也完全应该包括位处西海岸的黄岛区等区域。

    今天,顺着“主城”定位概念变化的思考延伸下去,着眼于青岛已经进入空间功能布局大调整的历史发展阶段,从理论研究的视角看,青岛市已经到了研究市级党政机关中心移址的时刻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青岛市市级党政机关中心从前海栈桥附近东迁,移址现在的市级党政机关中心驻地,急速地扩大了城市市区规模,完成了城市建设史上一次空间功能布局的大调整,此举震惊全国,引起强烈的连锁反应。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中期,哈尔滨市越过松花江北迁、深圳市大踏步西迁福田区等,建设新的市级党政机关中心驻地,极大地促进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大调整,极大地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等成功案例启示我们:

    青岛这座曾经在全国率先实现市级党政机关中心移址的城市,创造了城市大发展的辉煌。当城市已经完全跨进桥隧新时代之际,铸塑城市竞争力,从理论假设的角度看,笔者认为应该抓住不可复制的历史机遇,坚决地进行空间功能布局大调整。从一般移址规律看,选定移址的首要三大元素是地形、地貌和朝向。笔者作为一家之言,并通过实地调研,认为黄岛区红石崖区域客观具有的地形、地貌、朝向三大优势,应该成为青岛市市级党政机关中心驻地跨过胶州湾、进行西迁的首选之区域。理论的假设是理论原创的准备,也是指导实践的一种使然。青岛市在桥隧新时代,以大气魄、大手笔,实现“跨过胶州湾,迁址西海岸”,这样的空间功能布局大调整,应该是对惯性思维的巨大挑战,是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的伟大实践,必将为逾千万人口规模的大城市创造最适宜居住、创业和发展的新环境、新空间。

    青岛市市级党政机关中心西迁后,加快促使城市东海岸主城区强化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空间功能布局,在提高奥帆之都建设水平过程中,借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等机遇,全力发展以现代旅游业、会展业、文化产业和与之相关联产业等为主体的现代服务经济。

    三、桥隧新时代城市竞争力的释放,决定了青岛实施“北上南下西进”发展空间开拓战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路桥通道,“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随着桥隧新时代城市竞争力的显著增强,决定了城市生产力发

    展需要有更大空间的释放,正是这种客观存在的强烈要求释放生产力发展的趋向,决定了青岛市在全面落实党和国家确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中,抓住完全跨进桥隧新时代的机遇,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拓“北上南下西进”的城市发展市场空间。

    (一)青岛“北上”,联紧东北亚,提高同环渤海沿岸城市联合水平,加强同泛环渤海经济圈合作水平,巩固传统的市场空间,开拓新的更大国内外市场发展空间。

    青岛多年来参加了环渤海经济圈若干层次的活动,并被公认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城市。国家在“十一五”规划发展“纲要”中确定环渤海经济圈是国家实施的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之一。在实践中环渤海沿岸地区客观地形成了航母级的京津冀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辽东半岛“五点一线”经济带为代表的新的环渤海经济区域版图。

    环黄海经济区最早是由日本学者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中日韩三国六城市发起,在日本北九州市召开了第一次有政府官员和学者共同参加的“东亚六城市经济会议”,开始形成合作的雏形;进入21世纪后至今,环黄海经济区已经形成有中国大连市、天津市、烟台市、青岛市,日本北九州市、下关市、福冈市,韩国仁川市、釜山市、蔚山市等三国十城市参加的区域国际合作的渠道与形式。笔者多次参加了三国十城市的会议,感到最迫切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真正形成国际密切合作的经济区。东北亚经济区几乎是与东亚环黄海经济区同时提出的,主要有中国东北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及蒙古与朝鲜等国参加的。

    在实践中,东北亚经济区、环黄海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圈在中国的地理位置上,相当大的范围是重叠的。从区域联合与合作和国际联合与合作不可遏止的发展趋势看,决定了会出现一个覆盖东北亚经济区、环黄海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泛环渤海经济圈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充分抓住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建立的定期会晤机制和合作伙伴关系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实现“三区合一”,以尽快结束“各自为战”的状态,各个城市或区域在实施经济国际化的过程中,从不同的经济历史方位出发,共同建设一个国际化的泛环渤海经济圈,使其成为世界重要的区域增长极,形成各相关国家和城市实现共赢的合作局面,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伟大贡献。青岛极需要抓住跨进桥隧新时代的历史性机遇,通过“北上”与整个泛环渤海经济圈的区域实现不同层次的联合,创新城市合作模式,在联合与合作中既巩固传统的市场空间,又开拓新的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二)青岛“南下”,其重要战略指向是在山东区域实施蓝黄战略中强化鲁苏合作,充分发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的作用。

    在国家逐步推进“多极多圈多带多区”联合与合作的过程中,小区域联合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赖以增长的新动力,这样不同规模的小区域经济圈进入以联合为第一特征的战略伙伴合作时代,其要旨是利用国内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在鲁苏合作中从区域发展的视角看,可以建设“青连半圈经济带”。1998年笔者提出建立“青(岛)连(云港)半圈经济带”的理论构想(参见《青岛日报》1999年1月30日、1999年11月27日理论版),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青连半圈经济带”由山东东南部和连云港北部区域组成,它同江苏确定的淮海经济区既相连,又有很大部分的交融。江苏规划淮海经济区徐州都市圈时,就把北接山东济宁、莱芜等地划为经济腹地;连云港对接日照一个重大举动是,借助岚山港大力发展赣榆县海州湾百里工业长廊和集群化港口经济。“青连半圈经济带”与淮海经济区可以共同构成我国东部沿海地带的脐部,是亚欧新陆桥东部首当其冲的重要吞吐集散区,是东部沿海地区联结环黄海国家(地区)西出、中西部地区东进最便捷的通道。由此,我们从确立青岛在西部大开发作用的角度出发,提出以“青连半圈经济带”为跳板,联合淮海经济区,形成西部大开发最便捷的主要基地的观点。这个观点的核心内容是青岛既能发挥在中国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又能发挥在山东“一体两翼”战略中的首位度作用。青岛跨进桥隧新时代,充分发挥城市拥有的立体交通网络优势,为打造“青连半圈经济带”和提高鲁苏合作水平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支撑,以此通过“南下”,完成国家提出“由南向北拓展”市场空间战略格局的建立。

    (三)青岛“西进”,发挥路桥比较优势,努力开拓我国中西部和中亚、欧洲更大的市场空间。

    青岛跨进桥隧新时代开拓更大发展新空间的重要指向是我国中西部和中亚、欧洲更大的市场空间。进入21世纪之际,党和国家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向新世纪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总揽全局而做出的重大决策。10年的时间过去,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宏图鹏展”的巨大成就。2010年5月28日中央决定,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各个区域将以数万亿元或是更大的资金投入,实施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再现“宏图鹏展”新辉煌的未来。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肯定会为青岛这样的城市开拓更大的市场空间,创造着重大的历史性机遇。区域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体中最具活力的领域,面对西部各个区域发展的态势及其变化趋势。青岛作为中国经济发达的国家级中心城市之一,在进入桥隧新时代的未来发展中,无论是提高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水平,还是自身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都必须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首位度和蓝色经济区核心区的作用。城市通过“南下西进”,创造参加西部大开发战略新模式,创造联合与合作的新模式,创造项目组合投入新模式,创造人才交流合作新模式,开拓市场发展新空间。(原载2011年6月28日《青岛财经日报》)(作者:郭先登,著名经济学家与城市学家,青岛市社会科学院正高二级岗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青岛拔尖人才)

-
相关链接

上一篇:环湾滨海路对接桥隧 青岛9亿改善大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