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大头条 > 正文

全市纪念青岛建置120周年

来源:青岛新闻网综合 2011-06-14 06:28:52

    走过120年

巨变

    岛城写辉煌

    “凭海临风,风雨听涛,放飞的思绪在历史和现在飘摇……”随着浑厚的男中音的响起,“蔚蓝情怀”——纪念青岛建置120周年专题晚会在青岛大剧院拉开帷幕,整场演出分四大篇章,分别为《抗争》《解放》《图强》《跨越》,以歌舞、合唱、朗诵等形式形象再现了青岛这座城市120年的风雨历程。(记者 韩星 摄)

走过两甲子 沧海变桑田

蔚蓝情怀——纪念青岛建置120周年专题晚会重现岛城百年巨变

 

    今天是青岛建置120周年纪念日。“凭海临风,风雨听涛,放飞的思绪在历史和现在飘摇……”随着浑厚的男中音的响起,蔚蓝情怀——纪念青岛建置120周年专题晚会昨晚在青岛大剧院拉开帷幕,整场演出分四大篇章,分别为《抗争》《解放》《图强》《跨越》,以歌舞、合唱、朗诵等形式形象再现了青岛这座城市120年的风雨历程。

    音诗画串起沧桑百年

    昨晚的演出,“音”“诗”“画”是撑起整场演出的三要素。开场,即是青岛交响乐团演奏的《百年梦寻》,开门见山地呈现出晚会的主题旋律。随着音乐渐弱,山东省话剧院的著名演员薛中锐老先生走上舞台,用他那富有磁性、激情的声音为观众们带来了情景诗朗诵《山海回眸》,此时,LED大屏幕上播放出已有些模糊的影像资料,原始的海边、渔村和建置初的青岛,距离我们记忆中已经遥远的这些旧场景已经成为了历史,但它的破败、萧瑟却无时无刻地提醒着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以及城市的巨大变革。 老舍闻一多音貌重现 一座城市的历史,更多的是生活在此地的人的历史,因此在呈现青岛120年风雨变迁时,蔚蓝情怀——专题晚会将重要的历史节点全部予以话剧式的再现,在女声独唱《铁蹄下的歌女》之后,舞台上涌上了学生、工人、教师等人,他们手持传单、刀旗、门旗,打出的字样是“还我青岛”“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影视作品中常见的 “五四运动”场景出现在舞台上,以其独具的震撼力以及鼓舞性令台下观众群情激奋;如今,呐喊声已消失在历史的云烟中,但文人骚客在这片热土上留下的篇章至今令我们陶醉,也让这座城市多了些积淀与厚重,所以在昨天的演出中,我们看到了老舍先生念着“樱花一开,青岛的风雾也挡不住草木的生长了”(《五月的青岛》),闻一多也在抒怀着“远远望见一点青,在万顷的巨涛中浮沉”(《青岛》)款款向我们走来。

    艺术再现“城市名片”

    在 《解放》《图强》的篇章,更多的是呈现了一股子同仇敌忾、保家卫国以及解放后建设家园的干劲儿,交响合唱《保卫黄河》带来了磅礴的气势,《谁不说俺家乡好》则唱出了一股子的自豪与骄傲,联唱《纺织姑娘》《金瓶似的小山》《让我们荡起双桨》等歌曲更多地将热火朝天的生产热情予以浪漫再现,勤劳灵巧的纺织姑娘、许振超式的港口工人,还有孩子们天真浪漫的笑脸,无一不是当下最为幸福生活的写照,他们与城市品牌以及奥帆赛事的成功举办一同构建起了青岛最为鲜亮的城市名片。

    最后的《跨越》篇章,则是整场演出的主题升华,奥帆组曲 《万众一心》、男声独唱《蓝色爱情海》、配乐诗朗诵《蔚蓝情怀》将未来的美好生活予以描绘,就如女声三重唱 《家在青岛》所演唱的那样,“家在青岛”已成了青岛最自豪的回答,最幸福的介绍。 新闻亮点 薛中锐唤起成长记忆 蔚蓝情怀——纪念青岛建置120周年专题晚会的开篇无疑是充满力量感的,这种力量感来自于青岛交响乐团气势磅礴的演奏,同样也来自于薛中锐浑厚、沉稳的诗朗诵。薛中锐是我国著名的话剧、影视朗读表演艺术家,现场有不少观众是听着他的声音,看着他的作品长大的,他曾在话剧 《基督山恩仇记》饰基督山伯爵,《布衣孔子》中饰孔子,《康熙王朝》中饰索额图,而他配乐诗朗诵的作品 《烈火金刚》《连心锁》《平原枪声》《林海雪原》等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据介绍,目前薛中锐已经退休,但是当纪念青岛建置120周年专题晚会的导演组找到他时,他还是欣然应允,提前几天赶至青岛,参与彩排,老一辈艺术家的严谨与认真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三大院团协同合作

    昨晚的演出形式多样,歌舞、朗诵、合唱、交响乐……现场观众无一不被演出过程中的大场面、大置景以及匠心独具的节目编排所震撼。据晚会总导演黄港介绍说,参与昨晚演出的演职员阵容共计500余人,来自于青岛交响乐团、青岛歌舞剧院有限公司以及青岛话剧院,此外还包括各大艺术院团,“这等阵容是以往演出中很少见的,院团打破了行业间的拘囿,群策群力,呈现出了青岛文艺团体的最高演出水准。”

    老洋车“拉”上舞台

    昨晚演出过程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道具、服装的变换,上世纪30年代的洋车拉着“老舍”、“闻一多”走上了舞台,他们身着长衫马褂,描摹着这座城市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在表现“解放”时的生产热情时,身着白围裙的纺织工人、许振超式的工人群像刻画,就像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同事、朋友;而当时间追溯到“五四运动”时,满目的对襟大褂、白围巾、麻花辫,如同影像资料般反复播放,令人印象深刻。

    此外,在展现城市历史变迁的过程中,晚会也运用了多样的现代化手段,如收藏在档案馆里的影像资料,MV制作,最为特别的则是沙画制作,演示者用青岛海边最寻常的沙子做画笔,将青岛从一个小小的渔村,渐变成为一个海边帆影点点、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逐一描绘,充满童趣。(本版撰稿 记者 周洁)

 

-

相关阅读

上一篇:跨越1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