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大头条 > 正文

全市纪念青岛建置120周年

来源:青岛新闻网综合 2011-06-14 06:28:52

    (一)

    我们有幸,生活在充满奇迹和梦想的中国;

    我们有幸,生活在令人惊叹的美丽青岛;

    我们更有幸,与相倚相偎的城市一同跨越她建置120周年的光辉门槛。

    美国民族英雄内森·黑尔在就义前深情地表白:“我唯一的遗憾是,我只有一条生命奉献给我的祖国。”

    生命,只有献给理想和挚爱才最有意义。

    此刻,我们心中充盈着无限激情

,愿将我们的全部智慧和热情,愿将我们最可宝贵的生命,无私地献给您——我的中国,我的青岛;我的母亲,我的故乡……

    两甲子,几代人。不是所有曾经生活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青岛人,都能与她一起见证她的风云际会,见证她的历史辉煌。我们何等幸运,站在了她的120周年火红纪念日的喜庆拱门之前。

    倚山傍海的青岛,历史久远,传承有序。新石器时代以后,便有先民繁衍于此,著名的龙山文化,就是我们勤劳而智慧的祖先为中华民族作出的巨大贡献。

    战国时代,青岛为齐地。国力强盛,称霸中原。公元前279年,齐国大将田单,在即墨以火牛阵大败燕军,青史留名。

    时光飞逝,岁月流转。至明清时期,青岛称为胶澳。在这片丰饶土地上生存的祖先,拜大海之馈赠,借舟楫之便利,渔猎农耕,安居乐业。

    道光以降,国势日蹙。中国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清王朝封闭的城堡;群狼环伺,觊觎着辽阔东方这块肥沃的疆土。

    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积几十年与洋人打交道的屈辱经历,痛感富国强兵乃唯一出路,力主筹建北洋水师,拥舰威海列岛,列阵京津门户之外,防倭御寇。

    1891年初夏,李鸿章巡视胶州湾,为此地犄角拱卫之战略地位所折服,认定“胶澳设防,实为要图”,6月11日,奏请朝廷,延兵驻扎。李鸿章痛陈设防之必要:“北洋为京畿门户,海防一日不密,臣心一日不安。”6月14日,光绪皇帝便明发上谕,确定在胶州湾设防。青岛建置由此开始。

    历史往往在偶然间逶迤前行。看不清世界大势和国运前景的光绪和慈禧,在迭出昏着之外,间或能落下一颗意想不到的棋子,走出一步令人叫绝的妙着。青岛的建置,就是昏聩无能的没落王朝,在不经意之间,将山东半岛南端这个毫不起眼的小渔村,推向了近代中国开放和变革的前沿。

    (二)

    历史碾过去,留下来的就是文化。

    文化,有着极为宽泛的定义。有时,她显现着明显的自然、人文的属性,是人类精神财富的高度结晶;有时,她又借助暴力输入和专制压迫,在传统文化的枝杈上嫁接出异化的果实。

    殖民和专制的双重压榨,为青岛留下了一份美丽而沉重的遗产。

    可以这样说,百廿青岛建置日,半部中国近代史。

    当我们赖以生存的这座美丽的城市,在中国近代城市坐标上留下她独特位置的那天起,中国近代史上的所有重大事件和时代演进,几乎都与她息息相关,勾连不断。

    1897年11月14日,德意志帝国以山东“巨野教案”为借口,悍然以武力进犯胶澳,第二年3月6日,迫使清政府签下了允许德国租借胶澳九十九年的殖民协议。这是比英国租借香港、葡萄牙租借澳门更早的殖民协议。若不是德国在一战中战败、日本渔翁得利,若不是北洋政府从日本手中收回青岛,闻一多吟唱漂泊于母亲身外的“七子之歌”时,当有青岛的一段心酸故事。

    我们脚下的 “青岛”,居然是德国人赐名。1898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正式批准用“青岛”命名胶澳租借地区。当时“青岛”的范围,只是今天市南区和市北区的一部分。

    1899年9月9日,胶济铁路开工兴建。两周后,德国亨利亲王亲临青岛主持开工典礼。胶济线历时五年完工,总投资5290万马克,铁路全长395.2公里,成为横贯山东、连接中国内地的交通大动脉,经济和战略地位日益显要。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奥匈帝国皇储在萨拉热窝遇刺,引燃了世界火药桶,残酷的杀伐在半个世界蔓延开来。中国北洋政府还在为是否加入协约国而陷入旷日持久的“府院之争”的时候,日本人已经迫不及待地对德宣战了。日本要求德国放弃胶澳租借权。德国政府置之不理。日本军队遂于1917年11月于山东龙口登陆,挥师南下,攫取胶济线,占领青岛港。9日,德军投降,14日,日军驻扎青岛。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亚洲地区的唯一一场战斗。交火双方在第三国的土地上肆意攻击,殃及无辜。犹如自家堂屋,忽然闯进来两个不相干的强盗,又打又杀,又抢又砸,好端端的家园千疮百孔,满目创伤。更令人气恼的是,那打胜了的强盗居然主人般地住了下来,赖着不走了。

    巴黎和会,大国操纵世界。列强们无视中国作为战胜国的地位和利益,竟然将德国在青岛的殖民特权转与日本。消息传回国内,年轻的学子们群情激愤,意气难平。1919年5月4日,北京十几所大学的数千学生到天安门广场集会游行,抗议巴黎和会的荒唐决议,喊出了“还我青岛!还我山东!”“内惩国贼,外争主权”的革命口号。“五四”运动不仅仅以空前的革命运动载入史册,更以思想启蒙的狂飙突进,催生了中国现代民主革命的萌芽。“五四”运动伟大的历史贡献,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今天,兴建于青岛东部新行政中心的“五四广场”和“五月的风”雕塑,正是勾连青岛与“五四”渊源的历史见证和历史纪念。

    日本强占青岛,接手德国租借特权,毕竟于法无据、于理无情。北洋政府据理力争,终于在1922年12月10日收回青岛主权。这一天的正午12时,日本国旗自总督府旗杆降下,北洋政府的五色旗在总督府上空升起。数万市民聚集楼前广场,观瞻接收庆典。青岛,终于在漂泊了25年之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垂涎于青岛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饶的物产,立即气势汹汹向青岛进犯。国民政府青岛市市长沈鸿烈“焦土抗战”,一举炸毁了日本人在青岛修建的纺纱厂,率海军陆战队、保安队、警察及党政官员9000多人弃城南下。1938年1月10日,日本军舰40余艘,在几十架飞机掩护下登陆青岛,直入市区。自此,青岛再次沦为日本殖民地达八年之久。

    1941年1月下旬,汪精卫与日本帝国主义扶植的临时政府王克敏、维新政府梁鸿志,在青岛迎宾馆举行了臭名昭著的“汪伪会谈”,决定成立伪中央政府,公开投降日本,摇尾乞怜,卖国求荣。青岛,是汪伪一伙踏上不归路的起点。四年后,这群毫无气节的民族败类,被永远地钉在了中华民族的耻辱柱上。中国五千年绵延不断的历史,千百次地证明了这样一个真理,任何出卖民族利益、叛国事敌的无耻之徒,绝对没有好下场!

    ……

    记忆,从来都不是惮于忘却。述说,也不仅仅是为了怀旧。读懂了青岛,你便读懂了中国近代史;读懂了青岛,你便对无数志士仁人的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充满着无与伦比的深深敬意!

    (三)

    时间的魅力不在于展示结果。她带给人们无限遐想的,正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过程本身。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岛有一段独特的“旅居文化”现象。小小的青岛,汇聚了一批国内著名学者、文人、教授、作家,一时瑜亮,蜚声海内。

    1923年6月2日,康有为自济南来到青岛。初租住于福山路6号,一年后买下这幢二层洋房,自名为“天游园”。康有为深为赞赏青岛的环境和气候,称之为“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中国第一”。他的游崂山五言长诗,至今保留在下清宫石壁之上。1927年,康有为病逝于青岛。南海而生,东海而逝。大海见证了康有为跌宕起伏的一生。

    同康有为一样,因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而避居青岛的,还有恭亲王溥伟,前清旧臣赵尔巽、劳乃宣、于式枚、吴郁生、刘廷琛等等。

    如果说,前清遗老们是因“逃难”而出走京城、移居青岛的话,此后的学者、文人,则是在“文化”的旗帜下相聚于胶州湾畔。

    文化现象只能从文化本身去寻找答案。

    国立青岛大学的创立,是青岛建置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1930年9月,国立青岛大学经过两年的筹备,正式招生开学。首任校长是蔡元培先生力荐的杨振声。杨振声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青岛掌校之前,是清华大学教育长、文学院院长。在国立青岛大学,杨振声秉持蔡元培在北大倡导的“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办学方针,孜孜于青岛大学的基础建设,广揽人才,延聘名家,学校声望日臻隆盛。他自己还兼着“小说作法”的课程,亲执教鞭,传道授业。

    沈从文便是杨振声破格聘用的中文系讲师。沈从文没上过大学,更遑论留学海外,但他小说写得好,多部作品深受读者喜爱。沈从文为学生们讲授“小说史”和“散文写作”两门课程,因有着丰富的创作实践,课程讲授便颇具特色。在青岛,沈从文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奠基之作《边城》,便是在青岛构思的。青岛是沈从文的福地。他在这里收获了他一生珍爱的感情。北上青岛之前,沈从文专程赴苏州拜访了望族张家。他怯生生地向心仪已久的张家三小姐张兆和递上情书,怯生生地面见了未来的岳丈岳母大人,然后牵肠挂肚、焦虑万分地在青岛静待消息。张家终于作出了首肯的决定。二小姐张允和体谅沈从文的急迫心情,立即发报通知沈从文,这封报喜的电报一语双关,只有简单的一个字:允。

    闻一多极具诗人的浪漫气质。他常常在课堂上拖着长腔吟唱:“痛饮酒,熟读《离骚》,方为真名士!”他喜欢吸着卷烟讲课,有时,雾霭和烟云交融,将闻一多棱角分明的面庞掩藏在模糊之中。闻一多在青岛苦读数年,完成了从诗人到学者的转型。青岛的“厚积”,成就了闻一多在西南联大的“薄发”,他在《诗经》、唐诗研究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即由此开始。闻一多在青岛创作了他的抒情长诗《奇迹》。徐志摩评论:“闻一多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出了‘奇迹’。”

    哈尔滨那个暴雨的夏夜,萧军划着小筏子,来到被家人幽闭的萧红的窗下,劫走了自己的爱人,成就了一段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感人故事。在大连漂泊了一段时间后,萧军萧红来到青岛,借住于观象一路1号朋友家中。在这里,萧军完成了《八月的乡村》,萧红创作了《生死场》。而后,两人南下上海,就教于鲁迅。

    1934年,国立青岛大学已经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这一年的秋天,老舍应聘担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举家来到青岛,住在黄县路12号那座幽静的小院中。老舍很快喜欢上了青岛,喜欢上了青岛的樱花和大海。两年后,他干脆辞去教职,专事创作,在青岛完成了他的著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迎来了他文学创作生涯中的第一个高峰。《骆驼祥子》出版后,先后被译成日文、英文、法文、德文、瑞典文、捷克文等等,在世界各地发行。

    这串璀璨夺目的名单中,当然应该写下洪深、王统照、郁达夫、汪静之、卞之琳、艾芜、冯至、梁实秋、臧克家、吴伯箫、丁西林……他们如日月经天,似江河纬地。青岛,因他们而美丽,因他们而传奇。

    (四)

    迈入新时代的青岛,她每一步前行的足印,都深烙着年轻共和国的探索、追求和希望。在共和国奋勇前进的每一个重要节点,青岛,都迸射着她的耀眼的光焰,映照在中华大地的上空。

    1950年,15岁的国棉六厂工人郝建秀,在劳动竞赛中连续7个多月皮辊花率保持在0.25%的最低纪录,创造了一套系统、规范、科学的细纱工作法。“郝建秀工作法”是新中国总结提炼的第一套工人阶级创造的科学工作方法,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示范带动作用。

    1957年7月12日,毛泽东来到青岛,下榻迎宾馆。毛泽东在青岛整整盘桓了一个月,主持召开了多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和政治局扩大会议,为全国的反右派斗争定性和善后,青岛迎宾馆的 “金色大厅”,见证了这些重大但并不完善决策的出台。毛泽东还在青岛召开了部分省市委书记座谈会,发表了《1957年夏季的形势》著名谈话。毛泽东谈到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想,他指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遗憾的是,由于工作指导思想的偏差,毛泽东期待的那种政治局面,迟迟未能出现。毛泽东对不顾群众利益的官僚主义深恶痛绝:“帝国主义都不怕,为什么反而怕老百姓呢?怕老百姓,认为人民群众不讲道理,只能压服,不能说服,这样的人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者。”

    1979年,邓小平穿梭于大江南北,倡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新时期工作的指导思想。盛夏时节的7月26日,小平同志继视察上海、济南之后来到青岛,他对山东省委、青岛市委的负责同志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两个凡是’的争论,重新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小平同志关心青岛的旅游事业,考察了崂山,走访了居民家庭。他指出要解决青岛的缺水问题,要注意改善人民生活,今后盖房子要有独立的卫生间,要让老百姓能洗上热水澡。这些当时类似天方夜谭般的指示,如今都已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1984年,历史的机遇再一次垂青青岛。3月26日至4月6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会议决定进一步开放由北至南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青岛有幸名列其中。第二年春天,在胶州湾西岸奠基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承载了青岛人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全部理想和希望。青岛,又一次立于腾飞的基点之上。

    1986年10月1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青岛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成为全国第九个计划单列市。计划单列,不仅仅是城市规格的提高,更是城市能级的提升。青岛迅速成为享受国家改革开放优惠政策最多的城市之一。舞台的扩大和延伸,使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威武雄壮的活剧愈演愈烈。至1987年,青岛便提前三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翻一番的宏伟目标。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北京奥运会圆了中国人的百年奥运梦。青岛比肩北京,成为奥运会帆船比赛的承办城市。2008年8月9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帆船比赛启动仪式在青岛奥帆中心举行。13天中,来自62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名运动员参加了9个级别11个项目的比赛。青岛奥帆赛的成功举办,得到国际奥委会、北京奥组委、国际帆联、各代表队和各国政要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有史以来最好的一届奥帆赛”。奥帆赛为青岛留下了一份宝贵遗产。青岛奥帆中心列入了市级重点文物保护目录。

-

相关阅读

上一篇:跨越1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