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专题> 时政类 > 正文

国家海洋局一所气候研究中心党支部

来源: 2011-05-15 15:47:11

    印度洋深海科学考察的新篇章

    ——记国家海洋局一所气候研究中心党支部

    获得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气候变化是当前国内外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而海洋不仅影响着气候变化的过程,更在整个地球系统中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因此,揭示海洋在整个地球系统变化过程中的作用、提高预测能力便成为当前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面对这样一项重要的课题,国家

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与气候研究中心全体成员,在党支部书记于卫东的带领下,以战斗堡垒般的精神向一次次的科研难关发起挑战。务实、求实的理念是他们探索进取的铿锵足迹,开拓、创新的精神是他们驰骋未知海洋科研的昂扬姿态。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艰苦工作中,正是这样一群科研精英,为世人描绘出了一道壮美的蓝色风景。

    凝心聚力 夯实科研新领域

    2010年5月7日,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与气候研究中心接到了第六次东南印度洋联合观测航次的重任。此后至6月3日,研究中心的成员与印度尼西亚海洋与渔业局海域和非生物资源研究中心,成功完成了回收深水潜标系统并顺利布放深水浮标观测系统的任务,这是我国首次获得的连续500多天的海流及温盐剖面数据,为海洋观测的科研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

    荣耀的背后凝聚着研究中心党支部多年来凝心聚力、创先争优的不懈努力。5月是印度洋一年中最为炎热潮湿的季节,海况恶劣,考察船上工作条件十分艰苦,海上作业危险无处不在。调查队员们不仅有强烈晕船反应,还经常遇到擦伤、碰伤等意外情况,但大家只是简单包扎一下,来不及休息就继续投入到紧张的现场作业中。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研究中心党支部的党员们积极发扬战斗堡垒作用,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满腔的工作热情。特别是在投放浮标沉块的过程中,要用千余米的绳子拴着重达3吨的沉块投入深海,随着船只的剧烈摇摆和海浪的疯狂冲击,投放过程变得异常艰难。此时全体考察队员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发扬特别能吃苦、能战斗的精神,齐心协力,终于使沉块顺利入水,成功地完成了浮标投放的全部工作。深水浮标观测系统的成功布放和稳定运行,大大提升和巩固了我国在深海观测领域的国际地位,标志着我国海洋气候观测实现了从近海走向大洋的历史性突破。

    轻伤不下火线,这正是在海洋与气候研究中心党支部代领下全体考察队员的自我要求。也正是凭借这样的艰辛和努力、信念和意志,调查团队曾在2010年2月赴印尼为我国首个深海浮标观测系统的布放进行准备和测试工作,11月完成了中-泰海洋科技合作的首个航次,取得了水文气象要素的宝贵观测资料,先后多次参与全球海洋观测和气候变化预测领域的国际合作,为增强东南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对外交流 人才增添新动力

    10个30岁左右的年轻科研人员,5位40上下的科研骨干,外加5名20出头的研究生,平均年龄只有30岁,每天休息时间却不足8小时。这便组成了如此年轻而极具开拓精神的一支科研团队。

    每当夜幕来临,依偎于海滨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中心的办公室却仍旧灯火通明,窗口浮现的是这群科研人孜孜进取的忙碌身影。“发展深海综合观测系统技术,研究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开展海洋对我国短期气候影响的预测评估,为我国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面对如此重任,每个人从无懈怠。在他们看来,党员是一个绝对光荣的字眼,它不仅是一个身份,更意味着责任和义务,是在岗位中、在困难前的以身作则和率先垂范。

    参与国际海洋气候观测网的规划、建设和业务化运行是该研究中心的工作重点之一,以发展的战略性眼光进行国际间的人才和学术交流极为重要。调查团队在东南印度洋联合观测航次的返航途中,党员干部们抓紧点滴时间与印尼青年科学家开展交流活动,为双方科研合作的顺利开展和深化起到积极作用。正是通过双方长期合作建立的真诚互信和工作默契,成功完成了深海浮标的布放和并顺利实现了观测数据的实时传输,这不仅是我国第一个在深海大洋达到业务化运行要求的浮标系统,更为我国的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原始数据,也是我国海洋观测走向远海大洋的重要一步。

    2010年7月,在“季风爆发监测及其社会和生态影响(MOMSEI)”国际计划的框架下,研究中心的党支部充分发挥关键性的领导作用,组织和培训来自不同东南亚国家的青年学者,为提高本地区海洋科研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9月至11月期间,又精心组织了与印尼海洋与渔业局共同开展的联合培训,为印尼学生提供了高水平的讲座、研究指导以及周全的生活安排,建立了深厚的国际友谊,为两国间未来更为广泛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后,2010年11月按照MOMSEI计划的安排,中泰双方正式执行了第1个联合考察航次,利用泰国普吉海洋生态中心的调查船完成了在安达曼海的观测航次,取得了水文气象要素的宝贵观测资料。该航次不仅是中泰海洋科技合作的首个航次,也是我国在该海域的首个海洋调查航次。

    开拓创新 揭开科研新篇章

    在大胆走出去的同时,研究中心还不断拓展新的研究方向,在深海观测仪器的设计和制造上取得了多项重要的突破,为我国开展印度洋海洋观测提供了必要的科技支撑。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格局中,发达国家凭借其全球气候观测能力优势占据了在气候变化的科学评估、归因以及预测未来变化趋势和影响等重要领域的主导地位,特别是深海观测领域,迄今为止的绝大部分深海观测是由少数发达国家完成的。该研究中心的工作对我国跻身该领域,掌握话语权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建立海洋观测国际合作多元化格局的有益尝试。

    在深海观测中,最重要的一种观测手段是深海锚系浮标观测,而我国在深海锚系浮标观测系统上仍处于技术空白,成套系统完全依赖于进口,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深海观测的发展。如何摆脱进口,告别对国外仪器的严重依赖,是摆在我国深海观测领域的一道难题。在资金短缺,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的条件下,党支部书记于卫东,常年带领支部党员和骨干加班加点奋战在研发一线,付出了数倍的时间和心血,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潜标收放定位仪、潜标三点定位软件等。此外,通过不断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在深海锚系浮标的系统集成技术上也取得多项突破,揭开了我国海洋观测与研究的新篇章。

-
相关链接

上一篇:青岛开发区(黄岛区)长江路街道荒里社区党支部
下一篇:青岛远洋宇中海轮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