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荒山上的新“荒里” ——记青岛开发区(黄岛区)长江路街道荒里社区党支部 先后获得省级文明社区、省级卫生村庄等荣誉称号。 过去的荒里,是真的“荒”,一个山多地薄的小山村,集体收入没有来源,村民们过着一穷二白的日子。 现在的荒里,其实并不“荒”,她是青岛开发区长江路街道西部12个农村社区中唯一一个完成旧村改造的社区,实现了从灵珠山脚下的小山村到高楼林 1996年,荒里村从胶南市划归青岛开发区后,在新城区日新月异的发展环境下,荒里,怎样适应新形势?如何建设新农村?荒里的决策者们,身处荒山,但思想不落伍,观念不落后,他们审时度势,抢抓机遇,率先从村庄向社区突围,通过15年的艰苦奋斗、滚动发展,不但把“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还以她特有的风貌,靓丽的环境,迅速跨入山东省文明社区、山东省绿色社区、青岛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开发区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行列。 是什么让荒里社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蜕变呢? “发展是硬道理”—— 荒里人铭记在心,并在追求与实践中诠释它的真谛 1984年以前的荒里,全村集体经济开支,仅靠一个5人的铆焊厂和两个采石场的收入来维持,村民主要以农业为主,人均年收入不足300元。如今的居民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说,那时村子几乎与外界不来往,大家就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着单调而简朴的生活。 1987年1月,新调整的“两委”班子面对村民贫困的生活,捉襟见肘的集体经济,诱发了他们改革创新,发展经济,让村民早日摆脱生活困境,走上富裕道路的坚强决心。 然而,怎样才能让村民尽快脱贫致富呢?单凭种田靠天吃饭,肯定不行,必须转变经营方式,由一产向二产转移。于是,他们开动脑筋,想方设法,迅速组建了第一家企业——青岛铆焊厂,并高薪聘请工程技术人员来厂工作,经过近两年的摸、爬、滚、打,将原来只有几个人的小厂发展成为拥有资产近千万元,职工400余人、产品远销欧美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大厂。 1996年,荒里从胶南市划归开发区后,荒里迎来了第二个发展的春天。 村党支部凭借开发区的优惠政策,抢抓机遇,进行了第二轮的建厂扩张,在原来仅有6000平方米老厂房基础上,投资1500多万元建起了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通用工业厂房,把社区工业园区变成为招商引资的“强磁场”。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先后引进电子、塑胶、劳保、建筑、玩具、商贸等企业,不但壮大了集体经济,还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在接下来的岁月里,荒里人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引进技术和资金,嫁接改造高耗能、重污染等落后企业,拉长了产业链条,提升了发展质量。目前,社区拥有通用厂房30000多平方米,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内资企业、个体私营企业38家。 2010年,社区实现完成社会经济总收入2.53亿元,集体经济总收入1.66亿元,集体经济纯收入1020万元,集体净资产1.26亿元,入库税金1320万元,居民人均收入达到15393元。 “实现共同富裕”—— 踏上小康路的荒里人,率先迈出了村庄向“城市”社区的突围步伐 随着社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居民富裕程度的不断提高,如何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品位,把村庄变为“城市”?成为摆在社区“两委”班子面前的新课题。 2001年初,借助开发区对旧村改造的优惠政策,荒里社区率先在西部农村启动了旧村改造工作。为了把这项工程变成“惠民工程”,社区“两委”一班人研究决定,暂不搞房地产开发,首先安置居民。为了把旧村改造工作做好,赢得群众的支持,在旧村改造设计规划时,他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先后召开“两委”会、两个议事会和居民代表会议讨论10多次,专题研究实施方案,并发挥党员活动小组和居民代表的作用,挨家挨户宣传,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耐心细致地宣传解释,让居民认识到旧村改造的好处,达到到了思想上、行动上的高度统一。 从2001至2007年,经过7年的艰苦努力,一个投资6亿多元,建成配套设施齐全,拥有67栋造型各异,错落有致的高标准、现代化的“城市”社区屹立在昆仑山路中段,成为西部山区的一道靓丽风景。荒里社区将原来占地380亩的旧村庄改造成了一个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0%的现代化住宅小区,人均居住楼房面积达到了55平方米。与此同时,荒里开通了社区网站,开展了农民素质提升工程,通过教育引导,不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道德水平,荒里人的智慧和创造在大地上迸发,经验与范例在实践中诞生。 如今的荒里人,比城里人还幸福。他们居住在环境优雅,管理到位的绿色环保社区,享受到文明幸福的现代生活。 “享受改革成果”—— 逐渐富裕的荒里,把发展成果惠及居民,荒里人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住在这里最舒服。”这是荒里人发出的肺腑之言。在旧村改造规划过程中,社区“两委”结合荒里地理位置偏僻的实际,把解决居民就医难、孩子入托难、上学难、老人上楼后文化娱乐难等问题,统筹兼顾,科学规划,不惜让出大量土地建设居民活动场所及配套设施,让社区居民生活的“贴心、欢心、放心、舒心”,真正享受到社区发展的成果。 走进荒里社区,最显眼的是社区综合楼前近万平方米的广场。这个集音乐喷泉广场、灯光篮球场、门球场、健身路径于一体的广场是社区居民开展室外文化体育活动的阵地。广场背后,是社区综合办公楼,楼内有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的社区敬老院、卫生服务站、文化活动中心,为民服务代理站位于大楼入口右侧。大楼后侧,是社区投资560多万元建成的3300平方米的托儿所,能容纳168个孩子。 为了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居民,社区坚持每年为60周岁以上的老人进行健康查体,“老人节”发放慰问金和纪念品,为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50元生活补助,2010年社区居民人均直接福利受益超过1200元;投资80多万元,建立了民警、联防管理体系和治安科技防范网络,对小区内进行24小时监控;成立“社区老年学校”,设置了图书室、书画室、棋盘室、健身室、乒乓球室、台球室、电子阅览室,免费向居民开放;组建了门球队、功夫扇队、太极拳剑队、秧歌队、老年舞蹈队、腰鼓队、柔力球队。 此外,为解决小学生上学乘车难的问题,投资20万元购置一辆45座大客车,并配备一名专业司机和一名社区工作者每天4趟负责接送,既保证了小学生的安全,又消除了居民的后顾之忧。为给青少年在周末和寒暑假提供一个休闲娱乐、安全舒适的场所,利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设施,成立了社区青少年校外活动教育中心,投入资金2万多元添置设施,统一制作服装,聘请了专业教师任教,得到了市、区关工委和居民家长的好评。 |
上一篇:李沧区虎山路街道馨苑社区党总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