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生部部长陈竺18日在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形势报告时,分析并回应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6大问题。 看病难在哪里、贵在哪里? 陈竺认为,“看病难”可分为两种。第一是“绝对性”看病难,是由于医疗资源绝对不足无法满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看病难”,这往往发生在我国中西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地广人稀的偏远农村地区。 第二是“相对性”看病难,是指由于优质医疗资源相对于居民需求的不足,造成患者去大医院看专家“难”。突出表现为许多人看小伤小病也涌到大医院,大医院人满为患。这是目前“看病难”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特征。 陈竺指出,“看病贵”也有几种:第一是“个人主观感受的"贵"”。患者认为看病就医所花的钱超过了自己的预期,或者觉得所花医疗费不是“物有所值”。第二是“家庭无力支付的"贵"”,就是看病就医总花费超过了家庭支付能力,造成“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其实质是疾病的经济负担过重而缺乏有效的社会医疗保障问题。第三是“社会无法承受的"贵"”。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全社会医疗费用的总水平有一种不断增长且增速居高不下的趋势,但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当它超过了整个社会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什么导致“看病难、看病贵”?体制机制矛盾是主因 陈竺分析指出,“看病难、看病贵”主要有以下多重原因: ——物价指数长期走高,人们感觉医疗费用上升过快。医疗费用也受物价指数的影响,如果除去物价指数的因素,人们对医疗费用增长的感觉就没那么强烈。 ——医学技术进步带来的医疗费用增长。新的诊疗设备要消耗更多的物质资源,还要由技术高超的医务人员提供,由此带来医疗服务成本的快速大幅度增长,这是不可避免的合理增长。 ——疾病模式转变引发医疗费用增长。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我国居民面临传染性疾病和慢性病双重负担,慢性病就意味着长期治疗、终身服药、费用高昂。 ——政策“双刃剑”。如,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大大减轻人民群众的疾病负担,但不可否认,它还会刺激参保者多吃药、吃贵药、小病大治等问题,从而使社会医疗总费用增加而不是减少。 ——患者的医药卫生服务消费具有被动性,容易产生“看病难看病贵”的抱怨。 ——医疗服务体系、保障体系和药品生产保障体系不完善,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和结构性矛盾,以及管理的不足和曾经的失误,是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的主要原因。如医药卫生资源总量不足且配置不合理,基层卫生服务体系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公立医院公益性质淡化,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虚高等。如何缓解“看病贵”?深化医改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陈竺指出,通过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群众个人负担得到减轻。从全国范围看,由于政府不断加大卫生投入以及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健全,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已经从2001年的40%提高到61.8%,个人卫生支出占总费用的比例则从2001年的60%多降到了2009年的38.2%,人民群众看病就医个人负担过重的问题正在得到缓解。 同时,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稳步推进。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地区,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使药价平均下降30%左右。一些地方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为抓手,配套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出现了门诊和住院费用下降、门诊人次和住院人数上升的可喜现象。 陈竺说,“十二五”还要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和保障水平,缩小城乡医疗保障差距,争取到“十二五”末把个人承担看病费用的比例减至30%以下。 如何解决“看病难”?培养一批本土健康“守门人” 陈竺说,要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使人民群众不出社区和乡村就能享受到便捷有效的服务。 他说,2009年以来,我国对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史无前例。中央累计安排资金400亿元,支持1877所县级医院、5169所中心乡镇卫生院、2382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万所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建设,财政部还安排130多亿元用于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设备购置。 同时,为解决全科医生不足这一制约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瓶颈,出台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三年内通过转岗培训、订单定向培养等多种方式为基层培养6万名全科医生。目前,面向中西部乡镇卫生院订单定向培养的5000名医学生已入学一个学期,支持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2万余名,在岗培训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377万人次。 2011年,还要采取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招聘执业医师、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层卫生人员定期岗位培训、对口支援、鼓励大医院退休医师到基层执业、建设职工公转房、提高基层技术骨干待遇和实行职称晋升优惠政策等措施,重点为基层培养一批留得住的本土人才,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职责。 破解“看病难看病贵”成效何以体现?公立医院改革是关键 陈竺说,公立医院改革始终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点。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从2010年2月启动以来,各试点城市目前已全部建立健全了领导和工作机制;陆续出台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和一批配套政策措施;紧紧围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着力推进作用直接的便民惠民措施;对重大的体制机制改革进行积极探索。 但陈竺坦言,公立医院改革还没有完全破题。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公立医院改革仅局限在少数试点城市已难以适应群众的新期待。今年要确定一批看得准、见效快的公立医院改革政策措施,向全国推广,争取在人民群众得实惠得方便、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和医务人员受鼓舞三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他说,卫生部门将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深化改革,力争尽快探索出一条公立医院改革的基本路子。今年主要有以下工作:一是制定公立医院设置与发展规划,调整公立医院布局,推进公立中医(含民族医药)医院改革发展。二是优先建设发展县医院。三是建立公立医院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四是加快推进以电子病历建设和医院管理为重点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五是推行惠民便民措施,如普遍开展预约门诊服务等。六是落实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政策,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如何让百姓“少得病”? 陈竺介绍说,政府从2009年开始面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包括健康档案管理在内的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前分别有48.7%的城镇居民和38.1%的农村居民拥有了健康档案,3553.8万高血压病人、918.9万糖尿病人和170.6万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纳入慢性病规范管理,为8449万65岁以上的老年人开展了健康检查。 另外还实施了乙肝疫苗补种、农村妇女免费宫颈癌、乳腺癌检查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这些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都免费向群众提供,对于缓解群众“看病贵”也有重要作用。 他透露,为保障各项服务的开展,建立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2009年开始按照人均不低于15元的标准落实经费,2010年全国平均达到了17.5元,2011年将提高到25元。 陈竺表示,基本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增加后,要相应拓展和深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扩大服务人群,完善服务规范,提高服务标准,增加服务项目,使群众更多受益。(记者 周婷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