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酸◆ 父子偷偷上街卖糖球 30年前,高家糖球可不像如今这么有名气,高士湘的父亲高炳南13岁就从济南来青闯荡,打拼了几十年,终于在广饶路上安家落户。每到冬天,高炳南就会做点糖球卖。山楂、白砂糖都是托关系搞来的,没有竹签子,都是平时上街折的树枝子,扒掉树皮,洗净削尖,凑合着用。那时不准上街做生意,遇到带“胳膊箍”的就会被没收东西。高士湘跟着父亲把卖糖球放在菜篮子里,再蒙上块布,偷偷地卖,八分钱一支,每支能赚一两分。由于电影院门口好做生意,高家兄弟们把各大电影院的电影播放时间表背得滚瓜烂熟,台东电影院卖完了,就跑遵义影院,看时间差不多了,又往大光明跑。到上世纪80年代,兄弟们就可以和父亲一起扛着草耙子上街叫卖了。慢慢的,高家糖球在广饶路周围小有名气。 1989年四方区要搞糖球会,第一次参加糖球会,高家人不知道该准备多少糖球,好不容易搜罗了两三千斤山楂,赊了些糖就匆忙赶会去了。支起一个炉子,兄弟四个轮流掌锅、粘糖、穿串、收钱。“当天一算账,扣去费用净赚1000多元!”高士湘说,1000元钱在当时可是笔大钱,重修海云庵时,他父亲把这笔钱捐了出去。随着糖球生意越做越好,高家很快就在那个年代成了有名的“万元户”。 ◆甜◆ 改装“大篷车”四处赶会 为节省开支,去年8月高士湘花10万元买了个集装箱车大拖盘,自己亲自设计动手,经过一个多月的施工,做出一辆“糖球大篷车”。大篷车长9米、宽2.2米、高3.6米,车里分四层,第一层是销售区,第二层是制作区,再往里一层是休息区,最上面是仓库。车上锅碗瓢盆一应俱全,还接了上下水,车顶上放上大桶水,水龙就能流出自来水。从停车到支起大篷车只用2个小时,省去不少时间,而且一辆车赶会的费用也省下不少。 2004年,高家兄弟跟随青岛市民俗表演艺术团,带着自家的糖球来到韩国仁川,参加在那里举办的中国民俗文化节。摊位刚摆开,韩国客人就呼啦一下子围上来。在翻译的帮助下,高家糖球卖得很火,高士湘还手把手地教韩国小孩粘糖球。近几年高家糖球在省内四处赶会,一到赶会的季节,高家人会开着大小车辆,全家出动,将省内各地的民俗庙会都跑遍了,济南美食节、威海民俗节,甚至奥帆赛的民俗展示区里都有他的身影。 闯荡四方各有绝活 各家糖球业户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 要在糖球圈里立足,除了吃苦耐劳,还得有看家的绝活,经过这么多年摸爬滚打,各家糖球业户都有了自己招揽生意的绝活。 高家糖球—— 信手一转独创“雪里红” 高士湘告诉记者,一次粘糖球时,锅里剩下点糖稀底子,三哥怕浪费了,就找了个小点的山楂粘出来自己吃,吃之前捏着糖球的竹签随手转了一下,这下可好,糖球上将要凝固的糖稀向周围甩了出来,形成一道道白色的糖稀丝线,粘在糖球上就像裹了一层棉花糖。“好创意。”高老三脑子里一闪念,利用这种办法反复尝试,制作出了现在大有名气的“雪里红”糖球。每年糖球会上,制作“雪里红”都成了高家糖球的首推表演项目。 一枝红糖球—— 坐扁的山楂获大赛金奖 让“一枝红”引以为荣的是外形独特的扁糖球。王贤亮告诉记者,2001年他不小心把一串圆滚滚的山楂坐在垫子下面压扁了。看着好好的山楂成了碎饼子,王贤亮很心疼。为不浪费,他把压扁的山楂粘上糖给孩子吃,没想到孩子吃完后直说好吃,又向他要“扁扁的糖球”。王贤亮第二年糖球会上就动手制作了专门的压扁设备,制作“不费牙口”的扁扁糖球,结果扁糖球很快就在市面上流行起来。2003年,他还凭此获得了满汉全席糖球大赛金奖。 傻二糖球—— 多彩糖球饱你眼福口福 在傻二糖球摊位前经过,可就能“大饱眼福”。柜台上的糖球五颜六色、造型各异,在灯光的照射下,用圣女果、香蕉、草莓等新鲜水果制成的水果糖球晶莹剔透。“糖球不仅要好吃,也得有好相。”钱建国说,他发现许多老人和孩子吃山楂糖球时,经常因口味单一,一支吃不完,他就琢磨着在山楂中串上口味不同的水果,而且还在水果糖球外面撒上瓜子、彩色朱古力等“作料”,让传统的山楂糖球口味大变,外观让人直流口水。 (记者 赵健鹏 实习生 程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