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香菜里发现14个保鲜瓶 实地踏查 蔬菜批发市场遍地保鲜瓶 16日7时许,记者根据报料人所说的情况,来到了长春市某批发市场。此时有很多大型货车停在院内,骑着机动三轮车的搬运工载着大量整箱蔬菜,穿梭于每个大厅之间,而这家批发市场内共有3个大厅,每个大厅内都挤着很多过来选购蔬菜的市民。 记者看到,这个批发市场内,无论是大厅内部还是外部的空地上,随处都能见到大量用于保鲜的蓝绿色冰瓶,冰瓶的大小分为两种,一种是1.25升左右的冰瓶,另一种是600毫升左右的冰瓶,而两种瓶子里装着大量的冰。据一名正在门外清理的工人讲,这里的冰瓶每天都有成百上千个。 每件蔬菜“打包”出货不单卖 记者走进一个大厅,每户批发商都已经将货物摆放在门口,供购买者选购。“你这黄瓜咋卖,去了"皮"多少钱啊?”记者看到,这家销售的黄瓜分为两种,但都是由纸壳箱装着,纸壳箱上面覆盖着塑料膜。“我这黄瓜不单卖,一箱就是一件,每斤按照1.8元给你上称称重,我这除了装黄瓜的箱子以外,剩下的啥也没有,所以不能给你去"皮"。”随后,记者以价钱太高为由离开了。 “你的韭菜单卖吗?”记者来到了另一家批发商门口,发现这家经营的蔬菜种类不少于10种。据该批发商讲,他这里的蔬菜全都是按秤卖货,秤上显示的数字是多少钱,他们就卖多少钱,而且从来不单卖。“我们的蔬菜全都在车上,如果你们买的话我就直接给你拿货。” 批发商售货时去除6斤保鲜钱 记者来到一名销售香菜的批发处看到,这里的香菜全部是由袋装着,每捆香菜之间都用一团深色的纸袋隔开。该批发商讲,这样是为了确保蔬菜新鲜。 随后,该批发商为记者选取了一袋香菜上秤称重,“54斤,我再给你去6斤保鲜钱,我会按照48斤的蔬菜价给你算,每斤1.5元,一共是72元。”批发商说。 记者将深色纸袋打开后看到,两个蓝绿色的瓶子就“藏身”纸内。随后,记者又来到了一些蔬菜批发商处,几名批发商都告知记者,凡是需要保鲜的蔬菜,他们一般销售时都为购买者去除6斤保鲜钱。 明白账 为保鲜瓶和包装纸花费19.77元 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一袋香菜重54斤计算,实际价格是1.5元/斤,记者则应该花费81元钱,但是批发商已经将重量去除了6斤,一共就是48斤,记者买一袋香菜共花了72元。 保鲜瓶和包装纸的重量一共是19.18斤,舍去“优惠”的6斤重后,重量为13.18斤,再按照1.5元/斤计算,记者一共为保鲜瓶和包装纸付了19.77元。而每斤香菜的价格不知不觉就涨了0.5元钱左右,变成了2元/斤左右。 称重检验 14个保鲜瓶重18斤 记者将买回的香菜进行称重。记者在打开香菜袋时发现,整袋香菜里装有9捆香菜,中间共夹杂14个保鲜瓶。记者注意到,保鲜瓶是由塑料所制,口部被封,有的保鲜瓶已逐渐融化,向外渗着冰水。 随后,记者来到了一家销售蔬菜的超市进行称重。“18斤”,在秤上清楚地显示着这个数字,记者随后又将包装保鲜瓶的纸袋加上进行称重,“19.18斤”。 该超市的经销商讲,他上货时也经常会遭遇这样的问题,但他也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保鲜瓶。 各方观点 市民:别再让我们花冤枉钱 “我们就是希望能把我们辛苦挣的钱花得明白,别再让我们花冤枉钱。”一名姓李的先生讲,他最近在网上也看到相关的新闻,说是为了防止菜在运输过程中坏掉,所以往菜里面加冰保鲜,这个他们都很理解,但是为何菜和冰的比例快达到一半了,这些保鲜瓶的作用到底是保鲜还是挣钱,这让他无法理解。 “没想到在购买蔬菜时也会遭遇这样的"潜规则"。”李先生非常生气地说,虽然现在农贸市场的蔬菜价格要比批发市场的贵,但是没想到买菜还会有这样的猫腻,所以他会告知亲朋,在购买时注意,争取少花点冤枉钱。 商贩:不把“冰”钱加进去就要赔钱 “韭菜、西葫芦、生菜,还有一些菜里面,几乎每箱每袋蔬菜都会有保鲜瓶,所以我们在销售时,算上我们运输的成本,然后再把这个保鲜瓶的钱加上再销售,要不我们也全都赔钱,并不是我们故意卖高价。”一经营蔬菜的商贩讲,他们每天三四点就去蔬菜批发市场进货,很辛苦。 该商贩还讲,这菜里面加冰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他们在进菜的时候也经常会去选择常去的批发商处选购,虽然不能将保鲜瓶钱减免很多,但还是能有点优惠,而且蔬菜的质量也可以保证。 批发商:产地发货时就带保鲜瓶 一名从外地来长春进货的蔬菜批发商讲,为了保证不让自己赔钱,他在这里买的菜所遭遇的“潜规则”,只能让从他这里购菜的商贩再遭遇“潜规则”。 一名在长春经营多年的批发商讲,他们这里的蔬菜几乎全都是南方的蔬菜,而且这些南方蔬菜要想运进长春市,就要靠公路运输,如果不在新鲜的蔬菜上放冰进行保鲜,这些新鲜的蔬菜到长春市很有可能烂掉,所以产地在发货时,就已经将这些保鲜瓶加上。“我们在收购的时候,产地就已经将这冰瓶钱算上了,所以我们对此也是非常无奈。” 律师:此行为涉嫌欺诈消费者 记者就此事咨询了吉林关东律师事务所李云峰。李云峰说,批发商虽然已经告知消费者菜里有冰,并且已经做出了经济上的让步,但是并没有将冰的实际重量转告给消费者,所以这种行为已经是属于欺骗消费者。这样的行为和在水果箱内加入水泥的性质是一样的,这些损失全都是消费者自己在承担。 记者手记 “潜规则”出现后吃亏的全是消费者 在水果市场上经常会发现一些超重果箱,这已经成为了水果业的潜规则,而当一瓶瓶保鲜瓶出现时,也已经成为了蔬菜业的“潜规则”。一个个“潜规则”的出现,已经让市民在愤怒中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