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 疾病查询 新闻中心> 头条图片 > 正文

红楼梦私人展馆现身岛城

来源:青岛日报 2010-12-10 05:18:57

    说藏品 智障儿手抄红楼梦

    被视为镇馆之宝的《红楼梦》手抄本的抄写者不是名人大家,而是王桂祝的儿子——王晓健。

    将其视为镇馆之宝,是因为王晓健的与众不同,这部书抄写的不易。

    王晓健是一名先天智障人士,虽然今年已经42岁,走入了“不惑”之年,智力水平却仅相当于一名八九岁的孩子。

    2001年10月13日起,在两年十个月的时间内,王晓健用钢笔一笔一画地把近90万字的《红楼梦》完完整整地抄写了一遍。每页300字的稿纸,王晓健用满了2936张。

    为引导儿子坚持抄写,王桂祝想尽各种办法,每抄完一回,家人会摆下“庆功宴”奖励王晓健。金秀芝每天下班,都认真校对儿子抄写的底稿——有个别差错用双面胶改正,发现重大差错要哄着儿子重来一遍……

    120回的《红楼梦》,整整装订了120本。这是王桂祝夫妻付出的过程,也是王晓健学习成长的过程。通过抄写《红楼梦》,王晓健不但对各回本的情节熟记于心,在王桂祝眼中还懂事了许多。

    儿子的手抄本完成后,王桂祝的纪实文学《激励弱智儿走进<红楼梦>》出版,记录了儿子的成长。

    而在得知王晓健的事迹后,中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残联前任主席邓朴方给他题词:有志者事竟成。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除为王晓健题词,还专门给他发来短信:“亲爱的晓健,新年好!年前收到书我非常高兴,也很感动,你是一个值得很多人学习的好孩子……”

    抄写《红楼梦》的过程,让王桂祝的儿子对《红楼梦》的关注到了痴迷的程度。现在,只要看到红楼梦三个字,王晓健就两眼放光。在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生病后,王晓健每天都关注报纸上对其病情的报道。陈晓旭去世,王晓健将自己收集的报纸装订成册,在封面上写下了《林妹妹你走好》。

    展馆中,除手抄本的《红楼梦》,妻子金秀芝的一幅大型十字绣《红楼金陵十二钗》也为王桂祝所珍视。这是晓健的继母金秀芝在退休后,戴着老花镜花了5000多个小时,用了78万多针完成的。

    参观王桂祝的展馆后,一名老板要出资18万购买这幅十字绣。王桂祝的回答是,别说18万,28万也不卖。

    谈红学 相关著作已出三本

    王桂祝的展馆,浓缩了自己研究《红楼梦》的心血,也映衬出一个父亲试图用《红楼梦》去影响教育自己智障儿的历程。这让一对带着教育孩子的想法来参观展馆的夫妻,在参观完后感叹: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孩子,而在于父母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红楼梦》家庭文化展馆开展后,王桂祝研究《红楼梦》、收集相关展品的工作更为强烈。 “展馆虽小,但要在方寸之间把《红楼梦》的精髓展现出来,用这颗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王冠去影响更多人。 ”王桂祝说。

    对于自己的展品,王桂祝说自己并不看重经济价值,而是展品的文化价值和影响力。从这个角度上着眼,王桂祝收集到的更多的是草根阶层、民间文化对《红楼梦》的展示。

    从1958年第一次完整地读到《红楼梦》至今,王桂祝自己也不清楚研读了多少遍《红楼梦》。包括写自己儿子抄写《红楼梦》历程的《激励弱智儿走进<红楼梦>》一书在内,与《红楼梦》有关的著作王桂祝已经写了三本。 《带你走进<红楼梦>》是普及本,《与你共悟<红楼梦>》则是自己的研究心得。

    “心清阅论语思仁不仁之道,室静读红楼悟情不情之理”,这是王桂祝请人用木雕刻好后挂在展馆中的一副对联,也是王桂祝读《红楼梦》多年最大的一个感受。 “《红楼梦》展现的是一种大情,办这个展馆的目的,也是要展现一种情,体现一个普通市民对社会的一种责任。 ”王桂祝说。

-

相关链接

上一篇:胶南石子厂污染 整片树林被染白
下一篇:夏耕强调: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