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八卦新闻 > 正文

红学家批新《红楼梦》弱智

1
青岛新闻网 2010-07-03 10:36:08 中国娱乐网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历时近三年拍摄和制作,李少红版电视剧《红楼梦》所受的关注以及被拍砖的程度不逊于新版《三国》。7月13日,新版《红楼梦》将登陆南方电视影视频道,昨日该剧在广州举行点映会,邀请了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学武、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曾扬华、百家讲坛张世君教授等红学家和广州媒体先睹为快。点映会后,对于新版《红楼梦》备受争议的音乐、造型、台词、旁白以及演员表演等,红学家们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褒贬不一,但失

望色彩更浓。

    争议一:台词太“文言文”

    专家点评:“文化水平稍低的观众会看得很吃力”

    新版《红楼梦》忠于原著,全部文言文的台词却让观众们看起来有些吃力。比如宝玉挨打之后,王夫人与袭人谈论起管教宝玉的难处时,这样说:“我常常掰着口儿劝一阵,说一阵,气的骂一阵,哭一阵,彼时他好,过后儿还是不相干,端的吃了亏才罢了。”这是原著中的原话,但是对电视观众来说却很难理解,要靠字幕甚至根据语境猜测才能听懂对白。张世君教授十分认同观众的意见,“戏里太多文言文了,旁白也太多,毕竟这个是电视剧,是贴近生活的剧。这么大量的文言文对白,对文化水平稍低一点的观众来说,有点难以理解。”

    争议二:画外音旁白不胜其扰

    专家点评:“旁白有时太弱智了,当观众是小孩子吗?”

    李少红之前的《大明宫词》等作品曾有配旁白的习惯,此次新版 《红楼梦》也不例外。尽管旁白的注解有利于观众了解剧情,但是喋喋不休的旁白却也令人不胜其扰。有些一眼就能看明白的戏,经旁白一说反而显得很别扭。有观众就指责,“第一集简直有一半是在用旁白解说,而且还是那么低沉的男中音,如果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探索发现频道在拍纪录片呢。”对此,一位专家发言称:“没有看过原著,又没看过87版的85后年轻观众,却正正喜欢旁白这一形式。”张世君教授却持不同意见,她语气激动地说:“新《红楼梦》旁白有时太弱智了,明明一眼就能看到在做什么的戏,还要加那么多旁白,当电视机前的观众都是小孩子吗?”

    争议三:昆曲配乐鬼气森森

    专家点评:“的确有点鬼气,不知道李少红到底想弄出怎样的风格”

    新版《红楼梦》的配乐也是观众们诟病的主要地方。从第一集开始,背景音乐里就总是传出一种飘渺的女声,而且不分场合和地点,那种有气无力的声音配上昆曲的弹奏,总给人一种很诡异的感觉。除了这个鬼气的女声,在其他一些场合,比如贾瑞调戏王熙凤最终被设计,这些场合的音乐配得又显得过于卡通了,背后的金属声听起来更像《康熙来了》里面的电子配乐。对于观众认为新版《红楼梦》有点像鬼片,曾扬华教授表示认同,并认为主要是幽怨的配乐所导致。现场一位专家也是直言:“剧中五十年代的旁白方式加那个年代的背景,再加上200年前的昆曲,再加现代的电子音乐,全部混杂在一起,真不知道李少红到底想弄出怎样的风格。”

    争议四:演员说台词像在背书

    专家点评:“小演员懒音太重,说台词方面很是不足”

    该剧的台词忠于原著,不过有观众认为,演员念台词的时候像小学生背书,虽然节奏抑扬顿挫,但是不够生活化,让人看得不舒服。特别是蒋梦婕饰演的林黛玉,“背书”也背得很差,台词对白往往念得断断续续。曾扬华教授也指出了这个问题,“戏里十几岁的小演员懒音太重,台词因为太过文绉绉,都是硬背下来。小演员们在这方面很是不足。”

    争议五:黛玉宝钗宝玉偏离原著

    专家点评:“新版宝玉下巴太尖,黛玉没有原著风韵”

    在演员形象方面,蒋梦婕和李沁饰演的林黛玉和薛宝钗也引发争议。有观众反映,宝钗和黛玉的形象与原著完全相反,一个变成了尖下巴,一个面部轮廓反而丰满很多。曾扬华教授对此并不认同,他力挺“黛玉”:“黛玉虽然被批脸太圆,但是气质还是非常脱俗。大家不要因为陈晓旭就固定林黛玉的形象。李少红版红楼梦也有独特之处。”另一位教授却对演员形象表达了不满,“有些年轻观众觉得黛玉宝玉挺清纯蛮好的,这或许是因为他们没看过原著。如果是70后看了,就觉得差别太大了。比如原著中宝玉面如满月,但是新版可是下巴尖尖;原著中黛玉纤纤弱柳之姿,新版完全没有这个风韵。不过黛玉眉眼之间还是挺楚楚可怜的,或许这个就是李少红选择这位演员的原因。”


相关阅读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上一篇:李嘉欣扶姐姐看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