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国内国际 > 正文

高考加分制度遇信任危机 被指成滋生腐败温床

1
青岛新闻网 2010-06-27 08:36:29 新华网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新华网杭州6月25日电(“新华视点”记者余靖静、徐扬)浙江600多名考生凭“三模三电”等获高考加分,使高考加分制度再遭“信任危机”。删减所有加分项目、高考“裸考”的呼声不绝于耳。

    当教育的“公平性”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作为一项旨在淡化“应试教育”色彩、体现教育“科学性”的国家政策,高考加分制度该如何改革?

    600多名“三模三电”高考加分再受质疑

    浙江“三模三电”

高考加分事件,已连续两年引发社会关注。“三模三电”即航海建筑模型、航空航天模型、车辆模型与无线电测向、无线电通信、电子制作。2009年,浙江绍兴一中高考航模加分提出申请的19名考生中,被曝出绝大部分都是非权即贵的家庭子女。

    尽管今年“三模三电”加分从20分减为10分,对加分的项目、赛事与名次进行大幅缩减,但这么多名凭此获得加分的考生依旧受到了质疑。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年这个省共有4310名考生获得高考加分,1011人获得体育项目加分。在体育加分考生中,三模三电和定向项目考生就约占三分之二,为643人。记者采访发现,依靠“三模三电”获得加分的考生往往集中在少数高中,参加比赛购置的器材,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器材好坏贵贱与比赛成绩的优劣有直接关系,贫困家庭的孩子根本无力染指。

    以往“三模三电”比赛,为拿到名次,考生甚至可以在不同区域反复参赛,获取加分。从今年起,浙江省开始禁止跨区异地重复参赛。

    杭州市民姚海坚质疑说,“三模三电”的加分者众多,这样的奖项有多大的含金量?动辄就是10分20分的加分,这不是高考加分的“捷径”吗?

    “"三模三电"比赛确实存在组织不够规范,获奖人数增长过快的问题,成为群众投诉、质疑的重点。”浙江省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新规出台后,申请难度已大幅提高。在今年获得"三模三电"和定向项目加分的643人中,只有1人是在2010年1月6日以后通过比赛获得加分的。”

    据了解,由于高三学生可凭高中三年内获得相关奖项申请加分,因此,“三模三电”加分人数较多的情况可能在明后两年仍继续出现。到2013年,“三模三电”等项目加分人数才会明显减少。

    加分政策缘何异化走样?

    “高考成绩的每一分,都意味着增加或者减少成百上千个竞争对手。而"三模三电"风波,凸显高考加分已成社会公平的敏感神经。”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建华说。

    二十分的高考加分“诱惑”背后巨大的利益,令一些人趋之若鹜,导致“乱象丛生”。2004年陕西曝出二级运动员证造假事件,600多名申请加分的考生中,只有约200人名副其实;2006年湖南曝出“上千名体育特长生造假事件”,3000多名申请加分考生有1000多人缺考。

    作为一项执行多年的国策,高考加分主要针对两类考生,一是退役军人、烈士子女、少数民族等特殊考生;第二类是各种特长生,包括三好学生、全国各类奥赛获奖者,科技发明竞赛优胜者等。

    由于一些具体项目由各省份自行制定,高考加分在一些地方变形走样。记者采访发现,当前高考加分主要存在三个弊端:一是加分项目偏多偏滥。例如,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获奖项目加分、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获奖加分、省级优秀学生干部可以加分……各地加分名目不一而足。有调查显示,近年来,各地各类高考加分政策已有上百项之多。

    二是公示走过场或信息不全。有的公示只有姓名、学校、加分事由等最简单信息,加分说明含糊不清,根本无从核查。浙江省2008年取消了优秀学生干部的高考加分政策,其原因就是这一项目加分标准过于模糊,受益者多为领导干部的子女,比重已严重偏离合理范围。

    三是加分偏高。在一分就可能决定命运的情况下,20分的加分,极易成为权力与分数交易的温床。

    “加分政策的初衷也许是好的,但是高考的利益太大了,只要有一线机会,有能力的就会想尽办法钻空子。”杨建华说,“高考加分政策在一些地方严重异化,成了一部分人以权谋私的工具和滋生腐败的温床。”

    实行“裸考”还是“规范加分”?

    高考加分制度本意是鼓励、照顾有特长的人才以及特殊群体,是体现公平之举,现在却被权力侵蚀,制造出新的教育不公。但在还没有实现素质教育、上大学被大多数人视为“唯一出路”的情况下,这项制度何去何从,各界人士看法不一。

    浙江几位知名中学校长认为,学有所长的学生能够通过科技类、注重动手能力的一些竞赛获得高考加分,就像是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中开出的“透气口”,所具有的导向性是不容抹杀的。高考加分制度执行中的偏差,可以通过改进执行来解决,最好的办法便是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监督。

    “只要有加分项目存在,就会有家长想尽各种办法去找关系、托门路,制造假材料、假证明,通过不法手段谋取用以高考加分的证明,目前的高考制度不尽完善,但起码公平,建议取消高考加分政策。”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侯欣一说。

    一些教育专家认为,“一刀切”取消高考加分项目,有“因噎废食”之嫌,但要消除公众对高考加分政策变形走样的教育公平焦虑,必须真正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约束。把加分程序信息放到阳光下暴晒,避免权力之手染指。对发现的问题,必须坚决查处。针对高考加分中存在的一些弊端,目前不少地方出台了整顿措施,“只减不增”已成为高考加分中的一种趋势。山东取消所有省内规定高考加分政策,江西、湖北、江苏等省则陆续取消了省级优秀学生保送或加分的政策,云南省取消了大中小学校招生中的“奥赛”等所有学科竞赛活动成绩的加分政策。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强调,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工作要深入实施“阳光工程”,切实维护招生公平公正,加强信息公开公示,进一步规范特殊类型招生和高考加分政策。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思宁认为,破除高考加分这项制度的积弊,一要删繁就简,特别是削减那些标准设置不清、人为干预因素多、群众争议大的加分项目;二是阳光操作,公开所有加分考生名单、加分原因,让全社会来监督,高考加分制度的改革应雷厉风行,不能小修小补。


相关阅读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