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专题> 综合类 > 正文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1
青岛新闻网 2010-06-09 12:35:57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基础设施体系综合配套。基本建成高标准防潮体系,水资源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形成港口、铁路、公路、航空相互衔接、快速畅通的综合交通网络。2010年,港口吞吐量力争达到4000万吨左右,增长3倍;铁路营业里程达到76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00公里,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左右,分别增长1倍以上。

特色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形成规模等级合理、职能分工有序、基础设施完善、交通联系紧密、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城镇化水平力争达到5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壮大。

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400元和7000元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在此基础上,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5000美元左右,成为经济全面繁荣、社会文明和谐、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美好的地区。

三、空间布局

以科学配置土地资源为出发点,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城镇化发展规律,统筹考虑区域内经济布局、城镇发展和未来人口分布,明确区域主体功能,科学界定土地开发利用保护性质,指导合理布局,避免盲目布点、无序开发,促进规模集约、产业集聚、人口集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构建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到2010年,开发建设优质粮田100万亩;集约建设一批重点物流及工业园区;新增养殖水面90万亩,总量达到150万亩;新增自然保护区面积60万亩,总量达到560万亩。

(一)产业布局。

按照产业集聚、城市辐射、园区带动、突出重点、率先突破的发展理念,着眼于现有资源、产业基础和开发潜力,充分考虑区域分工和联系,突出区域特色,按照“四点、四区、一带”布局。即:加快东营、滨州、潍坊、莱州四个港口建设,重点规划建设四大临港产业区,形成北部沿海经济带,初步规划面积约4400平方公里,建成全省的生态产业基地、新能源基地和全国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四区,即东营、滨州、潍坊、莱州四大临港产业区。依托港口和铁路交通干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临港工业、临港物流和现代加工制造业,推动人才、物资、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和快速集聚,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成为北部沿海经济带的关键支撑。

专栏4  四大临港产业区

东营临港产业区域位于东营市东北部和东部临海、临港区内,主要为国有荒滩盐碱地,起步区约1000多平方公里,重点建设化工、电力、临港产业、物流等产业集聚区,打造区域内重要的化工产业基地、电力供应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区域物流中心和产品集散中心。

滨州临港产业区域位于滨州市北部无棣、沾化、滨城区界内,起步区约700多平方公里,建成油盐化工、船舶制造、建材冶金、生态电源、生物制药、现代物流于一体的产业聚集区,环渤海区域性物流中心,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

潍坊沿海开发区域位于潍坊城区北部与潍坊港之间,包括寒亭区北部、滨海经济开发区、寿光市北部、昌邑市北部,起步区约800平方公里,建成全国最大的海洋化工生产基地、出口创汇基地和农药化工生产基地,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生态工业示范区。

莱州临港产业区域位于金城、三山岛至莱州银海化工园区之间,规划面积约500平方公里,建成电力、冶金、精细化工、石油化工、机械加工、滨海旅游、高技术生物育种、物流等产业聚集区。

一带,即北部沿海经济带。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突出高效生态的特点,依托港口和交通干线,以四大临港产业区为支撑,以“三类园区”为节点,加快打造“三大基地”,构筑北部沿海经济隆起带。

“三类园区”。园区是产业聚集、企业集中的重要载体,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吸引外资的重要窗口。根据区位、资源、产业特色和发展潜力等条件,重点规划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指市县所属省级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产品档次,成为带动全区加快发展的主体园区。特色工业园区,以省级工业园区为主体,依托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强化产业分工和配套协作,形成一批重化工业、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等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以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为方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力发展优质商品粮棉、蔬菜、花卉、桑蚕生产、冬枣种植、农区饲养和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建成集生态、观光、安全于一体的综合性高效生态示范区。“三大基地”。即建成全省的生态产业基地、新能源基地和全国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生态产业基地,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积极开发和引进先进实用技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统筹规划石油生产、加工和储备,扩大石油化工规模;延伸海洋化工产业链条,形成生态工业集群。发展具有突出优势和生态适应性的高效优质农产品,形成生态农业产业链。突出港口优势,发展临港物流;突出黄河入海口、湿地等生态特色,发展休闲度假观光生态旅游。新能源基地,充分发挥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等资源丰富的优势,实施新能源应用示范工程,积极推进产业化开发利用,搞好农村沼气推广工程。循环经济示范基地,针对该区域重化工产业比重较大的实际,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放大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的示范效应,推广低消耗、零排放、可循环的生产模式,加快构筑循环经济体系。

(二)主体功能区。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着眼于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按照高效与生态相统一、发展和保护相一致、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原则,结合自然资源的组合特点,区域发展规划按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三类功能区规划。

1.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四大临港产业区和各类开发区,距海岸线10公里以外的成片荒滩盐碱地。以港口和铁路交通干线等为依托,以大型化工基地、能源基地、物流基地为重点,着力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

2.限制开发区域。主要指沿海岸线开发带的浅海滩涂、盐碱地,以及高效生态农业区等。浅海滩涂区,充分考虑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环保要求较高的实际,适度发展养殖业,有序发展原盐业,加快发展滨海旅游业,合理开发滩海油田、风能和海水淡化,严禁发展污染严重的重化工业,限制设立海洋倾废区。高效生态农业区,依托区域资源和龙头企业,努力调整种养殖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生态、观光、安全农业,着力培养具有突出优势和生态适应性的优质名牌农产品。

3.禁止开发区域。主要指农业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和生态自然保护区等。农业保护区,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稳定耕地面积,着力发展特色农业,严禁其他产业挤占农业用地。水源地保护区,高度重视河流源头、沿岸水源涵养和库区保护,严禁发展高污染产业,限制城镇建设和人口集聚。生态自然保护区(带),包括东营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岸线自然保护带、沿黄河和沿小清河自然生态保护带。东营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适度开发绿色食品和立体林业;海岸线自然保护带,搞好浅海护养,重点发展滨海旅游、生态旅游、绿色种植业、健康养殖业等;沿黄河和沿小清河自然生态保护带,加强人工造林,重点发展优质粮棉、畜牧、林果等高效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

专栏5  重点湿地保护区

1.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潍坊柽柳林湿地保护区

4.淄博高青大芦湖湿地保护区

(三)城镇和乡村建设。

深入推进城市化发展战略,以中心城市、沿海港口和产业园区为依托,以交通干线为主轴,形成大中小相配套、空间布局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与产业发展相协调的城镇体系。以中心村为重点,以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优美为目标,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构建城乡统筹的乡村发展格局。

扩大中心城市规模。按照建成最适宜于人类创业和居住城市的总体要求,着力提升东营和滨州区域中心城市形象,加快发展潍坊北部新城,促进资金、技术和人才集聚,增强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着眼于实现一体化发展,科学论证建设联通东营、滨州两市的黄河大桥,逐步形成组团式城市格局。到2010年,东营、滨州两市人口规模分别达到90万人和80万人。

积极发展县级城镇。在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的基础上,逐步强化县城建设,膨胀城市规模,配套建设道路、通信、供电、供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加强教育、金融、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环境和支撑条件。到2010年,力争有10个县城人口达到20万人左右,提高其统筹城乡发展能力。

集约发展小城镇。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要根据区位、人口和资源条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布局,强化产业支撑,加大道路、给排水、环境整治、垃圾处理、信息网络等公用设施和科技、教育、卫生等事业的投资力度,依托港口、大型企业、重点园区、交通要道、重要商品集散地、风景旅游点等,集约发展一批地域优势明显、集聚和辐射功能较强、特色鲜明的工业重镇和农村新社区。到2010年,力争10-20个小城镇人口规模达到3万人以上。

加强乡村建设。各级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要向农村倾斜,重点加大对农村道路、饮水安全、农田水利、教育、医疗卫生、能源、信息、文化、体育、气象服务网络等设施的投入。2008年完成中心村建设整体规划编制,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规划稳步实施。实施新农村建设试点工程和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借鉴成功发展模式,走多元化发展道路。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实施以“三清四改四通五化”为重点的村镇容貌整治工程。积极发展农村沼气、秸秆发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完善农村电网。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主体作用。力争到2010年,重点城镇和园区周边农村实现农民居住社区化,90%以上行政村主要街道达到硬化、亮化、绿化和净化,30%以上农村建成环境友好、生活富裕、舒适的生态村。

(四)县域经济。

实行城市农村联动、三次产业联动、经济社会联动,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努力增加社会就业、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壮大综合实力,推动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围绕为“三农”服务,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坚持工业强县,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把潜在的自然优势转化为特色鲜明的发展优势。抓好现代流通体系、农村金融体系、文化旅游产业等关键环节,繁荣发展服务业。合理确定城镇功能定位,统筹规划产业园区、商贸园区、居住小区,促使产业、企业、服务、居住相对集中。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市场机制,扩大简政放权,配套推进县域改革,不断增强发展活力。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